运用共情,把握“学”与“教”的平衡 论文.docx

运用共情,把握“学”与“教”的平衡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5

运用共情把握“学”与“教”的平衡

——听吴正宪老师二十节教学视频课的体验与思考

摘要:近年来,“学为中心”课堂的意义与价值已为一线教师所认可、接受。但在教学实践中,怎样的课堂オ是以“学”为中心的?“学为中心”的课堂中如何把握“学”与“教”的平衡?“教”如何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这些问题不时地困扰着一线教师。笔者观摩学习了吴正宪老师的二十节教学视频课,体悟到了吴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共情,即总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凭直觉感知学生的感受,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体会学生的感受,从而使教与学不对称等问题轻易化解。

关键词:共情学与教平衡

共情(empathy)是心理学上的名词,共情力也叫移情力,是指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进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共情,即数学老师总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凭直觉感知学生的感受,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体会学生的感受,读懂学生,设计学生想要研究的真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新课程下现代数学教学所追求的重要目标。要达到此目标,教学应注重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走进学生心里,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开发学生的心智。但很多数学教师常常站在成人自我(而非“童我”)的角度以及当下心智水平上思考、设计和实施教学,这容易导致“以为教师的教就等于学生的学;以为自己懂的东西学生也该懂,学生不懂就有问题,就是榆木脑瓜”。这既蒙蔽了教师的心、眼,也阻断了师生的对话。而在吴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吴老师总能运用共情,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使教与学不对称等问题轻易化解,从而使教学进程取得惊人的效果。

一、让学生先说话——基于“学生”教学

建构主义高度重视学生个体的特殊性,认为学习就是学生能够依据其已有的知识经验所进行的主动建构,但是由于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不同,必然导致学生拥有不同的知识和经验。因而无论是一节课的开始,还是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吴老师都特别喜欢让学生先说话。

比如执教《估算》一课,上课伊始,吴老师向学生询问:“同学们,有关估算的知识你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就接触过。关于估算,你们在学习过程中碰到过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吗?”

“为什么要估算呢?”“估算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估算是什么人发明的?“估算有方法吗?如果有的话,能把它们分类吗?”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着。

问题的预设源于学习的知识起点,吴老师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俯下身来以学生的视角审视“什么是估算?”“为什么要学习估算?”“什么时候使用估算?”

创设了“青青购物”的情境:如果你是青青,在下面几种情况下,什么时候使用估算呢?

①当青青想确认200元钱是不是够用时。

②当收银员将每种商品的价格输入收银机时。

③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

多数学生选择①,有几位学生选择③。吴老师马上追问:“假如你们买东西时花了168元,收银员估了估告诉你,就交200元吧,你交吗?”几位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不交!付钱时,花多少就得付多少,是精确计算。”吴老师高兴地答道:“对啊,当收银员告诉顾客要付多少钱时,一定是个很准确的数,而要确认带200元钱够不够时,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知道五种商品大约花了多少钱就可以了。同学们,是这样吗?”学生都开心地笑了。

【思考】

数学知识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点。每个知识的转折点均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数学学习又是一种学生的主动建构,每个新的建构,都必须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得以完成。让学生先说话,既可以使教师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避免超前,防止滞后,根据学生的认可程度决定如何来“导”,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又可以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建构。学生此时说的话,也许不是很准确,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但只要“说”,就是一种参与,就是一种思考,就是一种积极求知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建构”才有基础,才有可能。

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必须有这种“让孩子先说话”的意识,把发言权交给孩子;其次,要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孩子的实际状况,为学生创设有话可说的条件;再次,要为孩子们营造敢说话的氛围。孩子们说对了要充分肯定,说错了也完全允许。要让孩子有说话的安全感。让孩子先说话,长期坚持做下去,孩子们必然会越来越敢说,越来越爱说,也越来越会说。

二、巧用“学生的话”——“学生”也是课程资源

1.让学生在对比交流中学会反思

在课堂上能够重视来自学生的话,包括一些错误的话、不严谨的话;能够有意识地去利用学生的话,进而巧用学生的话,让孩子们在对错误的剖析中,在与同学的对比交流中学会反思,这不仅是课堂驾驭能的表现,同时也是与学生共情能力的体现。

吴老师在执教《平均数》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她让学生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