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驾驭小学数学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 论文.docx

如何驾驭小学数学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5

驾驭动态生成资源,演绎精彩课堂

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学生了解和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一个班的学生,仍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有时更会出现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教师怎样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因素,使之成为提高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谈一谈三点实践体会。一、巧用学生的话,充分挖掘课堂动态资源。二、善用学生的问,充分利用课堂动态资源。三、活用学生的思,充分调动课堂动态资源。教师惟有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反思……理智地对待和驾驭学生每一个动态生成,必定会在这宝贵的40分钟里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无穷乐趣,使课堂出现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

【关键词】:课堂动态资源挖掘利用调动驾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学生了解和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上课之前教师虽然尽力预设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但是真正在课上,面对一群“活生生”的孩子,仍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有时更会出现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数学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是在猜想、探究、论证等数学实践中形成,它与学生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是稍纵即逝的、可遇不可求的。当教学中出现一些非预设性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对学生的发展起作用时,它需要教师有全新的教学理念,较强的解读教材能力,以及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用教学机智去驾驭预设之外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中更要有目标的调控和组织来挖掘、利用、调动课堂动态资源。这是新课程向教师提出了又一新的挑战,教师如何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因素,使之成为提高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呢?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例,谈几点实践体会。

借用学生的话,充分挖掘课堂动态资源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接受过程,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而这种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需要教师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地处理教学中的一些“突发事件”,把这些“突发事件”生成为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产生预设不到的教学效果。的确,课堂上,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很有意思的话。

举个例子,有这样一道题:某学校有5名老师带领88名学生参观博物馆,带了500元钱,够不够?(成人8元,学生票5元)。

面对大多数学生列式:“5×8+5×88=480(元)500元>480元

答:“够用。”教师满意地点了点头。

此时生1:我可以用假设法来解决:(5+88)×5+(8-5)×5。

把5名教师假设成5张学生票,先算(5+88)个5元,但因为教师买的成人票每张是8元,因此还要加上5个(8-5)元。

他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假设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它,适时地运用它,用得有效,并且有所悟?于是教师及时地抓住这些“话”,充分利用来自学生1的资源,巧用这些“话”,启发学生能不能沿着此生的思路,运用假设法,更简单地解决这个问题。

沉思片刻,终于有学生举手了,生2列式为:8+88×5。

这时有学生立即反对道:每张成人8元钱怎么能与88名学生相加呢?

同学们的思维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

生2解释:这正是我应用了假设法的地方,我把5名老师,每人8元钱假设成8名学生,每人8元钱。将假设的8名学生与实际的88名学生加起来,共是96名学生,再乘以学生票价5元。

听了他有力的讲解和论证,孩子们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借用学生说的话,顺着学生的想法来进行教学,能够看到学生学习的潜力和隐藏的学习能量,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这就是在教师预设之外收获的惊喜!

借助学生的问,充分利用课堂动态资源

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解决问题是思维的归宿。提出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热情,释放每一个学生潜能和才干的好方法。数学学科具有抽象和高度概括的特点,往往留给许多孩子难懂的印象。教师如果能善用学生的问,让数学以有趣、形象的面孔出现,孩子们就会喜欢它,乐于去探究它,就会感到学习数学不是接受、等待、观望,不是一件难事、苦事,其中蕴含了无尽的乐趣与智慧的挑战。

例如,小兵满12岁时,只过了3个生日,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生1:这道题不符合实际。

师:你们说呢?

学生们通过讨论,说这道题是符合生活实际的,但在生活中不常见到,因为这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4年才能轮到一次。

生2:我觉得这题还是不对。

众生:为什么呢?

生2:因为题目中,说他只过了3个生日,应该是3岁呀!

刚刚说完,同学们有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教师通过了解之后发现班里大部分孩子是在97、98年出生的,也就是都在平年出生的。

师:年龄到底是根据过几次生日来计算的,还是根据经过多少年来计算的?

学生们开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