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 课件 第4章知觉与归因.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4章知觉、归因和印象管理

目录CONTENTS知觉归因理论印象管理个体决策01.02.03.04.

知觉知觉的内涵及特征、影响因素知觉的特征及应用、常见的知觉偏差PART01

知觉对组织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感知到的现实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而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基于他们对现实的感知,而不是现实本身。

1.知觉的内涵及特性内涵:知觉是个体为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并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也可以说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的特性:(1)整体性(2)恒常性(3)选择性(4)理解性

2.知觉的影响因素1)知觉者:当个体看到一个目标物并进行解释时,这种解释受到了知觉者个人特点的明显影响,甚至是曲解。在影响知觉者方面最相关的个人因素是态度、动机、兴趣、经验和期望等。2)知觉对象:当人们感知目标时,往往对象的相关背景也影响到知觉,人们倾向于把关系密切和相似的事物组织在一起进行感知,例如,对象的知名度、群体魅力、个体属性等等。3)情境的变化: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着人们的知觉感受。在礼仪上有个TPO原则,讲的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场合要合适着装,这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感知情境的理解。

3.知觉的特征及应用(1)知觉的选择性及应用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们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的反映的特性。即人们在某些时候会以对象的某些特征作为知觉的内容,而自动忽略其他信息的过程。如消费者选购商品决定因素主要取决于其个人的偏好、兴趣、经验等,加上综合考虑价格、用途等因素后,消费者就会做出是否购买、以及购买什么的决定。(2)知觉的整体性及应用知觉整体性是指人的知觉是完整的,不能人为的区分元素,即对组织的整体知觉先于部分。如人们看到某个熟悉的运动场,即使某个运动角落维修围上围墙,人们通常会感知补上围挡的部分自然形成对运动场的整体印象。

(3)知觉的理解性及应用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并用词语加标志的特性,使其具有特性。如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每个人都会从各自的生活体验、经验出发去阐述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感悟和理解。(4)知觉恒常性及应用知觉恒常性是指人们对对象和知觉条件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不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图片,无论事实呈现的效果如何,只要不是我们脑中常规的情况,我们大脑就会发出不信任和怀疑的信息,从而做出自己的认知判断。

4.常见的知觉偏差人们运用或总结知觉常用方法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这些知觉的应用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知觉的捷径帮助人们节省了时间成本,提高了判断效率,但同时也不可避免会带来知觉上的偏差。1)首因效应:首先呈现的信息在人的脑海形成中知觉占有很大的权重。2)近因效应:在多种刺激依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人们对他人最近的认识会掩盖以往形成的印象。3)晕轮效应: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4)刻板印象:在进行实质性的交往之前,人们已经对某一类人形成了一种固定和类化的的评价。5)投射效应:判断他人时,人们会下意识假定别人与我们相似,将自己的知觉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6)皮格马利翁效应: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使该情境产生相适应这一情境的效应。

归因理论PART02归因理论的内涵、常见的归因理论

1.归因理论的内涵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有效的控制和适应环境,往往会对发生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社会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一定的解释。即根据他人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或某种行为特点推论出其他未知的特点,以寻求各种特点之间的因果关系。奥克斯和佩纳(RiouxPenner)2001年海德(Heide)1958年本书把归因理论界定为: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原因的演绎过程。即归因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和问题,归因方式会影响到人们后来的行为方式和动机的强弱。

2.海德的归因理论海德(FritzHeider)最早在1958年其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Naive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海德认为人有两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两种需要,人们需要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并且经过归因来说明和预测他人的行为。通常人们在归因时,有两种倾向:一种被称为自投,另一种被称为自利偏好。

3.三维归因理论三维归因理论又称为三都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H.H.Kelley)1967年基于协方差原理提出的,是对海德的归因理论的补充。三维归因理论中的三维分别是指:客观刺激物,行为者和

文档评论(0)

la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精品资料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014505000006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