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语文论文让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__浅谈想象式阅读教学.docVIP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让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__浅谈想象式阅读教学.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2

让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浅谈想象式阅读教学

我们知道:画家借助于线条和色调来描绘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音乐家凭借节奏和旋律来谱写抑扬顿挫的乐章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相识及感悟;而文学家则以一种特别的语言符号系统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对社会生活的相识及感悟。这种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从作用于感官角度来讲,表面上它没有绘画的直观性和音乐的直感性,但它内隐着由线条与色调所带来的绘画的有形性和由节奏与旋律所带来的音乐的有声性。

从心里学角度讲,枯燥的抽象的即不能干脆诉诸于感官的东西不易被人识记,反之亦然。而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担负着传递信息的任务,这种有形性和有声性恰恰隐藏在语言符号的背后,这就给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所传递信息的过程造成了肯定的阅读障碍。那么如何把内隐在文学作品中的“形”与“声”挖掘出来,则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想象式阅读教学则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想象式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立足于“想象”一词。作为“想象”一词的含义,商务印书馆200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大辞典第1376页说明为:“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详细形象”,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再造性想象”。此外,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协作而创建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我们称之为“创建性想象”。并且商务印书馆1998年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典P313注释②把它说明为“景象”,即指“图画景物”,并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例。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再造性想象”还是“创建性想象”,其共同之处就是在“想”的基础上产生图画。不过,“再造性想象”所产生的画面是客观地把语言文字本身所包含的画面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创建性想象”则是在“再造性想象”的基础上,结合读者自己的生活经验,特性情趣,文学修养等经过主观加工而创建出的新图画。

我们可以从《祝愿》里的祥林嫂向土地庙捐了门槛后安稳参与祭祖仪式时,却遭到四婶断然拒绝后神态改变的状况来分析。请看祥林嫂的神态改变:“祥林嫂刹那间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其次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了”。当读者阅读完这段文字后,祥林嫂委顿的形象便呈现出来:灰黑色的脸上镶嵌着一双凹陷的眼睛这便是“再造性想象”。它忠实于文字所诉之的原像,而读者在这一文字的基础上再进行艺术加工——眼睛是如何凹陷与无神;脸色是如何灰暗与消瘦;精神是如何的不济。这便是创建性想象。它干脆导致的艺术效果便是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祥林嫂”。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并且是一种以话语为媒介的意识形态,这就意味着它必需依靠人的等活动。想象式阅读教学便是建筑在听、说、读、写等活动的基础上的“想象”,其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再造性想象????????????创建性想象????????写、说?????????

(原始文本)???????????(原象)?????????????(新象)????(创建文本)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主动引导学生阅读原始文本即文字1,然后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再造性想象”,在大脑里产生“原象”即图画1,进而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学问、阅历等主观因素进行“创建性想象”,在大脑里产生“新像”即图画2。最终把“新像”用生动、精确的语言写下来或说出来,于是便产生了创建文本,也就是文本2。

在教学时老师要引领学生进入或摇头晃脑、或念念词、或凝神遐思、或神游四海,心鹜八极的吟咏状态,进而按部就班、由浅入深、细嚼慢咽的品尝原始文本,才能更好的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我们结合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来分析: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际

学生边诵边吟,边吟边品,品之妙处,诗中之景物便活了起来: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古道……纷至沓来,映入眼帘,挥之不去,在头脑中绘成一幅多彩多姿的凄美图画1。这就是“再造性想象”的初始阶段。再吟再品,景物愈发活敏捷现,图画愈发活敏捷现,?藤想??象?(枯);树??想??象??(老);马?想??象(瘦);道想??象(古)……忽然一股凄凉之情油然而生,满眼萧瑟,泪眼汪汪,欲断肠,与作者达到心灵会通,品出了诗情。这便完成了“再造性想象”,在学生的大脑就会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1,也就是“原象”。接着,三吟三品,进入创建性想象阶段,景越来越模糊,情愈来愈悲,自

文档评论(0)

182****59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