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
学期
秋季
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理解文意。
2.能够从修辞、意境的角度赏析写景名句。
3.感受作者“闲人”二字中复杂多层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从修辞、意境的角度赏析写景名句。
2.感受作者“闲人”二字中复杂多层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闲人”二字中复杂多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闲人”信笔出精品
导入:老师非常喜欢《记承天寺夜游》,愿意把它比作一首清雅的歌曲,也有人把它比作一幅画轴。著名作者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这篇散文中这样高度评价道:
“正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衡认为这篇《记承天寺夜游》有些什么样的精妙之处?
明确:简约、淡雅、小而美
二、诵读“闲人”之文
1、自由朗读,纠正读音: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请学生展示,其他学生点评读音。
注意:“遂”、“荇”“柏”的读音。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通过对课下注释的筛选,重点提出“念”、“相与”“空明”“盖”“但”等词语,再根据学生学习经验和日常经验的缺失,补充“户”、“遂”。
3、提出疑难,全班交流: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比喻句,抓住“如”字理解。
4、再读全文,初悟情感:
最后,全班齐读一遍《记承天寺夜游》,在前面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注意停顿和情感。
三、品读“闲人”之情
1、“闲人”的游踪
这是一篇游记,游记最重要的是所至、所见和所感。
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以下表格
时间
地点
人物
所见
所感
2、“闲人”的知己
结合文章内容,根据助读材料,小组探讨苏轼为何寻张怀民。
助读材料:
苏轼
苏轼,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才,在诗词、书画、散文等创作上都有极高的造诣,堪称一代典范。林语堂曾评价苏轼:“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苏轼创作出了大量流芳于世的文学作品,又富有质朴纯真、率性自由的鲜明个性,再加上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屡遭挫折而不失旷达的人生态度,因而深受古今读者喜爱。苏轼一生不为权势折腰,无论是为官从政,还是创作诗文,都敢于突破常规,发常人所不敢言,写常人所未曾写。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在经历过130天的牢狱生活之后,最终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是他平生第一次遭受的政治打击。这次贬谪生涯成为苏轼生活的转折点,也使苏轼的人生观念、艺术创作、审美情趣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此他的人生犹如“缥缈孤鸿影”,尝尽“人生几度秋凉”。苏轼晚年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评价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居首,不仅是在时间序列上,也是在文学创作上,最先在此地迎来了他思想的成熟期。
张怀民
张怀民,名梦得,又叫偓佺,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他曾筑亭于住所之旁,在那里能够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的弟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感之容,是一位有过人的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
明确:相似的遭遇、相仿的个性。
原文当中,特别能体现二人“知己”的字是哪个呢?请同学们来找找看:
明确:
(1)“亦未寝”的“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心情相仿;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苏轼只用这一句,就足以表达出两人的默契同心之情了。
(2)“寻”有一种急切的感觉,好像丢了东西一般。如果改成“访”就失去了这样的焦急迫切之感,这就熨贴地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
3、“闲人”的所见之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妙在何处?
(1)提示:写了月吗?用了什么修辞?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意境?
明确: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精炼得无以复加。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
(2)变式比较:庭下月光如流水空明,竹柏影似水中藻荇。跟原句比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都是比喻,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苏轼不用普通的明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13 最后一次讲演-教学设计.docx
- 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下册春夜喜雨 (3).docx
- 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组合数教学设计.docx
- 初中英语牛津译林版九年级上册:Unit2 Colors Grammar.docx
-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1).docx
-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7.认识钟表 (1).docx
-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据的波动程度.docx
- 初中英语外研版八年级下:复习课Module6.docx
- 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五年级上册:光的反射教学设计.docx
- 小学美术湘美版二年级上册14. 自画像.docx
- 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docx
- 小学语文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田家四季歌.docx
- 高中英语译林版必修第三册:Unit 2 Natural disasters(Extended reading).docx
- 初中信息技术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 网页的编辑与发布-教学设计.docx
- 初中信息技术浙教版九年级:第2课 数据安全技术-教学设计.docx
- 小学英语人教PEP版六年级上册:Unit6 How do you feel(B)教学设计.docx
- 小学语文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绝句.docx
-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docx
- 初中英语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Unit 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 Section B 1a—1e-教学设计.docx
- 小学_英语_人教PEP版_六年级下册_Unit 1 How tall are you__A.doc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