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人美版九年级美术上册“用中国元素来设计”教学有感.docxVIP

浙人美版九年级美术上册“用中国元素来设计”教学有感.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

浙人美版九年级美术上册“用中国元素来设计”教学有感

教完浙人美版九年级美术上册“用中国元素来设计”这一单元,指尖似乎还残留着学生们剪纸时落下的细碎红纸,耳边也总回响着他们讨论青花瓷纹样时的叽叽喳喳。这门课不像传统美术课那样侧重技法临摹,而是要让学生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符号变成看得见、用得上的设计作品,过程里满是惊喜与值得琢磨的细节。

开课第一天,我没急着讲理论,而是抱来一摞“老物件”:外婆织的蓝印花布手帕、爷爷收藏的老算盘、还有从旧货市场淘来的陶瓷小摆件。“大家找找这些东西里藏着的‘中国密码’?”我把物件分给小组,学生们立刻围坐起来,有人指着蓝印花布上的缠枝纹说“这个和我妈妈旗袍上的花纹很像”,有人发现算盘珠子的圆形和木框的方形凑成了“天圆地方”。看着他们眼里的光,我想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里说的“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当中国元素不再是课本上冷冰冰的文字,而是能触摸、能联想的实物时,他们自然就走进了这门课的大门。

不过教学中也遇到过“卡壳”的时候。有个学生在设计书签时愁眉苦脸,他画了个大大的龙纹,却怎么也觉得别扭:“老师,龙纹好凶,放在书签上不像看书用的,像摆家里的装饰品。”我没直接告诉他怎么改,而是翻出手机里存的故宫文创图片——有把龙纹简化成线条印在笔记本上的,还有把龙的爪子变成书签挂钩的。“你看,中国元素不是只能‘照搬’,就像咱们吃外婆做的红烧肉,不爱吃肥的可以把肥的炖化了,或者和蔬菜一起炒,味道变了,但还是红烧肉的香。”后来他设计的书签,把龙纹拆成了几个小图案,有的印在书签正面,有的做成了镂空,还在旁边加了一小段毛笔字,看起来既雅致又实用。他拿着作品来给我看时,眼睛亮晶晶的:“老师,原来中国元素还能这么‘玩’啊!”

最让我触动的是单元结束后的展示课。有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女生,做了一套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信封设计。每个信封上的图案都特别小巧:立春是抽芽的柳枝,用淡绿色的彩铅轻轻涂了一层;冬至是一碗冒着热气的汤圆,用白色颜料点出了热气的感觉。她站在讲台上,声音有点小但很认真:“我奶奶每天都看节气,说什么时候该种庄稼,什么时候该添衣服。我觉得节气里藏着咱们中国人过日子的道理,所以想把它画在信封上,以后写信给朋友,他们就能知道咱们的节气有多美了。”台下的学生们都安静地听着,有人还拿出手机拍照。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门课教给学生的不只是设计技巧,更是让他们学会从身边的文化里找“根”,知道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能融进日常生活的“宝藏”。

教学结束后,我把学生们的作品整理成了一本小册子,每次翻到那页龙纹书签和二十四节气信封,心里都暖暖的。其实教美术就像播种子,有时候你不知道哪颗种子会先发芽,但只要你用心浇灌,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去生长,总有一天会看到满树繁花。下次再教这门课,我想带学生们去逛逛老街,看看那些老店铺的招牌和门窗上的雕刻,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多藏在烟火气里的中国元素——毕竟,最生动的美术课,从来都不在课本里,而在生活里。

文档评论(0)

186****208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