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人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成人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数字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文化传承的方式。过去,文物的保存依赖于物理空间的维护,一件青铜器的修复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观众只能隔着玻璃柜远远观望;如今,通过3D扫描、数字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青铜器的每一道纹路都能以0.01毫米的精度被还原,观众戴上VR眼镜即可“触摸”千年锈迹,甚至“参与”古人铸造青铜器的过程。这种转变不仅让文物从“静态陈列”变为“动态对话”,更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不再受限于洞窟的开放时间,全球用户通过“数字敦煌”平台可随时查看200多个经典洞窟的高清影像;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文物库”已收录186万件文物的信息,相当于将整个故宫“装进”了手机。

但技术赋能的背后,更需要对文化内核的深度挖掘。某博物馆曾推出“文物表情包”,将陶俑的面部表情制作成网络流行的“萌系”表情,初期引发大量转发,却很快因“过度娱乐化”遭到质疑。有学者指出:“技术是工具,文化是灵魂。如果只追求技术带来的视觉冲击,而忽略文物本身承载的历史信息与精神价值,传承就会沦为‘技术秀’。”真正成功的案例往往兼顾技术与内涵——“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数字图书馆”不仅提供高保真音频,还配套推出作曲家生平、创作背景、音乐术语解析等深度内容;河南卫视“唐宫夜宴”节目利用5G+AR技术还原唐代乐舞场景,舞者的妆容、服饰严格参照出土陶俑设计,连“微胖”的体型都刻意保留,正是对唐代审美“以胖为美”的精准呼应。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本质上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技术能扩大文化传播的半径,却无法替代文化本身的温度;文化能为技术注入人文关怀,避免技术沦为冰冷的符号。正如考古学家张忠培所言:“文物不是死的,它是活着的历史。数字技术让文物‘活’得更精彩,但‘活’的根本,在于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并尊重它的‘生命’。”

1.下列对文中“数字技术重塑文化传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3D扫描和VR技术使观众能“触摸”文物细节,突破了物理空间限制。

B.“数字敦煌”平台让全球用户随时查看洞窟影像,体现时间限制的打破。

C.故宫“数字文物库”收录186万件文物信息,实现了文物的完全数字化。

D.技术转变使文物从“静态陈列”变为“动态对话”,增强了互动性。

2.文中提到“文物表情包”的案例,主要目的是(3分)

A.说明数字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广泛应用。

B.强调技术赋能需以文化内核为前提。

C.批判网络时代过度娱乐化的文化现象。

D.论证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接受方式。

3.结合上下文,解释“文物不是死的,它是活着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6分)

4.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8分)

5.请根据文意,概括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10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20分)

张守正,字端甫,宋建州人。少颖异,五岁诵《孝经》《论语》,十岁通《尚书》《周易》。父诫之曰:“为学当务本,勿鹜虚声。”守正谨受教,遂笃于经史,日诵千言,夜必掩卷思其义。年二十,郡守闻其名,欲辟为郡学教授,守正辞曰:“经术未精,不敢误人子弟。”复闭户穷经,凡三载,著《五经释要》五卷,时人谓“能发先儒所未发”。

靖康之乱,中原板荡。守正避地南粤,遇故友李公弼。公弼方为转运使,劝之曰:“方今天下扰攘,子抱奇才而隐于野,非所以济时也。”守正曰:“经者,道之原也。舍经而言道,犹无根而求木茂。今天下之乱,正由学者忘经而务权术,士大夫弃本而逐末耳。某虽不才,愿以经术化民,使知伦常不可废,礼义不可亡。”公弼叹曰:“子之志,古之醇儒也!”

守正晚居庐山,聚徒讲学,从者数百人。每讲《论语》至“士不可以不弘毅”,必慷慨流涕曰:“士之责任,在持风教于乱世,存道统于绝续。”其弟子记其言为《端甫语录》,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隐逸传》,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笃于经史笃:专注

B.郡守闻其名,欲辟为郡学教授辟:征召

C.犹无根而求木茂犹:如同

D.守正避地南粤避地:躲避土地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为学当务本/公弼方为转运使

B.夜必掩卷思其义/其弟子记其言为《端甫语录》

C.非所以济时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舍经而言道/吾尝终日而思矣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经术未精,不敢误人子弟。(

文档评论(0)

都那样!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