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XX镇中青年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的心得体会.docxVIP

参加XX镇中青年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的心得体会.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参加XX镇中青年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的心得体会

为期15天的XX镇中青年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已圆满结束,但课堂上老师的谆谆教导、分组研讨时的思维碰撞、实践教学中的鲜活案例,仍在脑海中不断回放。作为一名刚到镇里工作两年的基层干部,这次培训像一场“及时雨”,不仅填补了我在政策理解、群众工作、应急处突等方面的知识空白,更让我对“基层干部”这个身份有了更深的认知——它不是简单的“上传下达”,而是连接政策与民生的“毛细血管”,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线操盘手”。

一、从“书本”到“泥土”:在理论与实践的交织中读懂基层逻辑

开班第一天,党校张教授以“如何做好新时代基层干部”为题的讲座,彻底颠覆了我对基层工作的固有认知。他没有照本宣科讲政策条文,而是用三个发生在XX镇的真实案例切入:2021年某村因土地流转引发的群体上访,最终通过“田间夜话”化解;2022年暴雨导致山体滑坡,村干部用“敲盆预警法”提前转移群众;2023年特色农产品滞销,驻村干部通过“直播+合作社”模式打开销路。张教授总结:“基层工作的核心是‘人’,政策落实的关键在‘情’。”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基层治理的新视角。

随后的“基层治理实务”课程中,镇党群服务中心王主任带着我们现场“解剖麻雀”。在便民服务大厅,他指着墙上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说:“这里不是‘踢皮球’的地方,而是专门解决‘按规定办不了,但群众确实有困难’的问题。”我们跟随工作人员体验了一次“跨部门协调”——一位村民因老房翻建手续卡在“历史遗留宅基地证明”上,窗口人员立即联系自然资源所、村委会,当天就调取了1987年的地籍档案,用复印件加盖公章的方式解决了难题。这让我明白:基层工作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在政策框架内带着温度找办法。

最触动我的是“群众工作法”实践课。我们分成5组,模拟处理一起因村道拓宽占用菜地引发的纠纷。我所在的小组扮演村干部,面对“情绪激动”的“村民代表”(由其他学员扮演),一开始急于摆政策、讲道理,结果被“村民”反问:“你们量地时有没有问过我家菜地种了20年?青苗补偿只算当季,那我下季度的损失谁管?”场面一度陷入僵局。这时,带教的退休老支书李大爷走上前,先递了支烟,说:“大兄弟,我理解你这菜地就跟自家娃似的,每天都来侍弄。我家以前也有块地被占过,当时我也急得睡不着……”几句话就让“村民”放松了情绪。事后李大爷说:“群众工作要‘先通情后达理’,你得让老百姓觉得你是‘自己人’,愿意把心里话说出来,问题就解决了一半。”这句话让我想起自己之前下村时,总带着笔记本直奔主题,现在才明白:蹲在田埂上拉家常、帮老乡抱下柴火,比坐在村委会问情况更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二、从“单兵作战”到“系统思维”:在能力淬炼中提升解决问题的本领

培训期间,“应急处突”模块的实战演练让我直呼“过瘾”。我们模拟应对一场突发山洪:接到气象预警后,需要在2小时内完成危险区域排查、群众转移、物资调配和信息上报。我被分到“群众转移组”,一开始信心满满,觉得“不就是挨家挨户通知嘛”,但实际操作中状况频出——独居老人不愿离开,说“房子是一辈子的心血”;有村民担心家畜没人管,要回去“赶猪”;还有人质疑“雨还没下大,是不是小题大做”。更没想到的是,转移过程中突然接到消息:村东头的小桥被冲垮,原本规划的转移路线受阻。这时候,组长迅速调整方案:让熟悉地形的党员带小路转移,安排志愿者帮忙看管家畜,同时通过大喇叭反复播放气象部门的实时预警,还让村医跟着安抚老人情绪。整个过程虽然手忙脚乱,但结束后复盘时,镇应急办主任说:“应急处突不是‘灭火’,而是‘织网’——平时就要把网格划细、把底数摸清、把预案做活。”这让我意识到,基层干部必须具备“全周期管理”思维,既要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人、地、物、事”的底数,又要在突发事件中快速整合资源、协调各方。

公文写作与信息报送课程同样让我受益匪浅。以前我总觉得写材料就是“凑字数”,只要把事情说清楚就行。但镇党政办刘主任用我们的“作业”现场点评:“这篇关于人居环境整治的简报,只写了‘清理了多少垃圾、拆除了多少违建’,但没写群众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没写党员带头扫街带动了多少家庭参与,这样的材料就像‘没有灵魂的骨架’。”他带着我们重新梳理案例:某村通过“积分兑换”激励村民参与,老人主动清理房前杂物换米油,小孩捡垃圾换文具,还成立了“银发监督队”。修改后的简报加入了这些细节,立刻鲜活起来。刘主任说:“材料是‘工具’,不是‘目的’,要通过文字把基层的‘热乎事’、群众的‘真心话’、工作的‘真经验’呈现出来,这样才能为决策提供参考,为推广树立样板。”现在我整理材料时,会刻意多问几句:“这件事群众怎么看?有没有值得复制的做法?背后反映了什么趋势?”

三、从“被动执行”到“主动破题”:在思想碰撞中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小武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