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宣汉县马渡乡民歌调查研究 【作者】余 兴 成 【关键词】宣汉民歌??艺术特点??传承与保护 【指导老师】吴 扬 廷 【专业】小教艺体 【正文】前言:如果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比作是一条大河,那么民歌则是它的源头,民歌还在昼夜每分秒中,透过两岸的每一寸河床,以涓涓细流淌入大海里,所以说,民歌是音乐的重要组成成分,它直接孕育了其他民族民间音乐的生长,并为一切音乐形式的发展奠定基础。①宣汉县马渡乡在2007年1月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川东民歌之乡”。?宣汉县马渡乡民歌作为川东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川东民歌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本课题主要以宣汉县马渡乡民歌为研究中心点,点面结合,进一步扩大到宣汉县民歌乃至川东民歌进行对比研究,从民歌的题材、体裁、旋律、歌词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其文化特点和发展情况,让人们以马渡民歌为窗口,全窥宣汉民歌的发展历史,民歌的种类、音乐风格及艺术特色。提出抢救、挖掘、保护、传承宣汉民歌文化的措施,使宣汉民歌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的名片,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一、宣汉县及马渡乡概况(一)宣汉县概况宣汉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边缘大巴山南麓,嘉陵江支流渠江分支之洲河上游。介于东经107゜22′29″--108゜32′47″,北纬30゜06′08″--31゜49′57″之间。东与重庆市开县、城口接壤,南与达州市通川区、达县、开江县相连,西与巴中市通江县毗邻,北隔万源市与陕西省安康、汉中相望。宣汉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峡谷区、北低山区和大巴山中山区接壤地带,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全县最高海拔2349米,最低海拔277米,平均海拔780米。宣汉地处内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6.8℃,年平均降雨量1213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96天。?宣汉县周朝属巴国领域,秦为宕渠县地,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104年)分宕渠之东在今达县市置宣汉县,县地属宣汉。县境置县始于南朝刘宋初年(公元420-439年间),其时,在今南坝镇黑溪寺置巴渠,今五宝乡高梯子置东关,西北乡曾家山麓置始安,大成乡大成寨下蒲(440-462年间)。梁(502-556年间)改始安石鼓,又于今马渡关置新安。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宣汉为石城,移宣汉县治与新安。恭帝二年(555年)分新安东部置东乡县(治今普光乡罗家坝),三年,于今华景乡立西流。隋开皇五年(585年)迁宣汉治于东关故城。唐武德三年(620年)又在今土黄镇完斛坝置昌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县治时置时废,时分时合,参差多变。至宋熙宁七年(1074年)县境只有东乡、巴渠两县。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东乡、巴渠入通川县,县境无县治。明成化元年(1465年)7月,复置东乡县,治石鼓镇(今东乡镇)。民国3年(1914年)秋,因避免为江西省东乡县同名,改名宣汉,宣汉自东乡建县以来,历史长达1430多年。②(二)马渡乡概况马渡乡,清乾隆初建场,名碑牌,嘉庆时改名为马渡关。位于宣汉县西北边境一隅,东南有庆云、隘口、花池、凤鸣乡环绕,西北有平昌县泥龙、岩口和马鞍乡拱卫,巴河和州河分水岭的木龙山把它挡在了山北边。位于巴河一级支流碑河中游的马渡,凭借得天独厚的天时和地利条件,成为宣汉、达县、平昌、通江和万源结合部的重镇。乡境东南高,西北低,台状低山,沟谷浅宽,平均海拔636米,总面积6.54万亩。③二、宣汉民歌历史渊源民歌是民间歌曲的简称,是人民大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在流传过程中,它主要采用口头传唱的方式,并在长期的传唱中由集体和个人不断加工、整理而成。民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有鲜活感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世界性的元素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特别是社会的转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农村社会现代化、农村人际关系裂变、农民文化生活变化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歌的发展,而这也直接改变了大众的审美意识文化取向。民歌作为农业文明的产物,进入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时代后,面临着与现代观众审美接轨的问题,使得民歌观众群的日益流失,民歌也逐渐处于沉寂状态。宣汉民歌是宣汉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劳动中产生的,今天宣汉人民的文化现象之一就是民歌。你只要听他们唱上几段,就不难发现他们这种口头传唱的文化,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太平寰宇记》载巴渠县(今宣汉境)风俗:“此县是当夷僚之边界。其民俗聚会则击鼓踏木牙,唱竹枝歌为乐。”④在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宣汉普光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的发掘整理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还有国家一级文物鼎、磬等青铜器,考证为战国时期所有。“磬”为当时的一种打击乐器,可见当时宣汉一带已流行歌舞。另据《宋玉对楚王问》、《汉书》、《史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