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重禄法”治吏惩赃政策评析.docVIP

宋代以“重禄法”治吏惩赃政策评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以“重禄法”治吏惩赃政策评析 ?????????????????????赵旭 ? (辽宁大学 唐宋史研究所,辽宁 沈阳,110036) ? 摘要:宋代熙宁年间,着力通过市易法、募役法等解决国家的财政收入问题,进而在国家行政体系的改革中推行增加吏禄、以重法治赃的“重禄法”(亦称“仓法”,因首先推行自仓吏)。而市易法的收入是“重禄”的直接经济来源。实行“重禄法”以治吏惩贪,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吏的卖法弄权。由于熙宁改革的破产,重禄法难以广泛推行,并在元祐初年被名义上废止,但其以“重禄人”的形式至少推延至南宋绍兴年间;吏之有禄成为行政惯例,延续到南宋。重典治吏的思想则贯穿于宋王朝的始终。 关键词:重禄法(仓法);重禄人;吏禄;市易法;赃罪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0559—8095(2009)00— ? ?? 在研究中国古代赃罪的相关文章中,往往将官和吏并列一处,混为一谈,而未见有对吏的赃罪进行专门讨论的文章。本文以宋代的“重禄法”为切入点,以吏治为中心,试图考察宋代的治吏惩赃之法。宋代的“重禄法”创制于熙宁年间,其官吏有别的传统是来源于宋代的祖制,无禄者犯赃罪减轻处罚、有禄者加重处罚的思想来源于《唐律》和《宋刑统》。因此,重禄法其实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厚禄养廉的思想亦决非宋神宗之独创。因此,元祐年间“重禄法”实质上并未被废止,而是以“重禄人”的形式继续存在,至少延续到南宋初年。“重禄法”的存废与北宋的党争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的是与其治吏惩赃的效果有关。 ? 一 吏的身份与宋代的官吏有别 ? ? ?众所周知,在唐以前的语文中,官和吏是经常互为通称的,都是指国家的管理人员。《旧唐书》记载:“旧制:官吏禄俸有布帛加估之给,节度使独不在此例。”[①]这里的“吏”与官互为复指。语文的混一说明官与吏没有明显的界限差异。在东汉、魏晋时期,吏通过察举、征辟、乡议等途径晋升为官也是相对容易的事情。[②]正如《说文解字》卷一上所释:“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徐锴曰:吏之治人,心主于一,故从一。)”[③]即吏从语源上讲,也是治民者,与官无殊别。“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到战国末及秦汉”,吏主要是指低等的政府职事人员,虽然有“长吏”、“少吏”之分,但长吏其实是朝廷命官,少吏秩禄一般在百石以下,是吏的主体和实质部分。唐宋以后,吏与官的区别和对立变得明显和突出了,那时的吏多指效力于官府的胥吏和差役,有时甚至完全没有俸禄。[④]在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十月己巳诏中,转运使、都团练使等在皇帝的诏敕中都可以称为“吏”,并且有禄。[⑤]但这显然不是那种完全属于差役的吏。在宋代的语文中,官与吏相区别的情况增多了。这种区别也是社会条件变化的反映。唐代时已然出现了“吏强官弱”的个别现象。野史记载:“唐山东一老佐史(吏),前后县令无不遭侮,家致巨富。令初至者,皆以文案试之,即知强弱。”[⑥]宋代更是一个“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防禁纤悉”的法制时代,不任官而任吏、不任人而任法是宋代的祖宗家法之一。[⑦]因此,宋代的吏应当与官的分野更加明显,针对吏的专题探讨显得尤其必要。 ? 在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的社会条件下,宋代成为一个官与吏分化明确的时代。吏是官与民交接的枢纽,由于吏对法律的精熟与职业专署,由于官忙于对仕途的奔竞,更由于官在地方的流动性和吏的地方割据性,使得“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在司法和行政中呈现出“吏强官弱”的局面。[⑧]中国历代的官僚俸禄以宋代最为优厚,而小吏却在宋初相当长的时期内享受不到俸禄,全然以掊克、聚敛为生,这当然会违法害民。当我们叹服于宋代法典在文本上的完备时,也不得不对其基层吏治之坏所造成的恶劣社会影响扼腕叹息。小吏低俸禄或无俸禄的现象在中国古代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官员的来源主要是科举、荫补等途径,而吏的主要来源则是以政府征调民间差役和主动应征两种形式,即 “乡户差充者”和“投名杂用者”。[⑨]宋朝立国之初,“吏人皆士大夫子弟不能自立者,忍耻为之。”[⑩]这种方式其实可以归为“投名杂用者”。吏人没有全国统一的俸禄标准,“入仕之后,既以案司之优重,迭相出入以为酬折”,开销由各衙署和地方官府承担。吏人的前途在于“出职”为官:“又积累岁月,有出职之望,行之久远,人自以为便”。[11] 在宋代的地方行政中,吏尚等同于一种差役。元祐元年(1086),侍御史刘挚在指斥熙宁改革时期的雇役法时说:“臣窃见繇役,昔者有至破产而民惮为之者,惟衙前一役尔。”[12]可见衙前为重役,而元祐四年(1089)敕节文则将衙前与吏人对举:“欲诸州役,除吏人、衙前外,依条定差。”[13]天圣七年(1029)三月乙丑诏:今后吏人犯罪,并不用荫。又诏:“吏人投募,责状在身无荫赎,方听入役。苟吏可用荫,则是仕宦不如为吏也,诱不肖子弟为恶,莫

文档评论(0)

luckyhx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