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地方行政中的文書勾追:從“匣”談起.docVIP

宋地方行政中的文書勾追:從“匣”談起.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宋地方行政中的文書勾追:從“匣”談起* ?????????????????????邓小南 對於唐宋時期的地方行政,有關賦役、刑獄制度及其實施,學界已經有不少討論;也有學者自剖析文書形式入手,“為我們了解上傳下達的公文傳遞以及地方行政提供了鮮活的例證”[1]。本文關注南宋地方官府的文書傳遞與賦役、刑獄“勾追”方式,擬以文書專遞的“匣”作為窺豹之“管”,希望窺得當時地方日常事務治理的措置途徑之一斑。 一、??? “匣”與其他:重在文書傳遞背景下的觀察 (一)選題緣起 2006年底,我在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客座期間,正逢日本《名公書判清明集》讀書會大澤正昭教授等諸位學界同仁到臺灣大學訪問,介紹研讀該書的經驗與心得。承蒙陳弱水教授邀約,我也有機會參與分享,受到深刻的啟發。 會前,日本同行以一貫的嚴謹態度,整理出《清明集》判語中的一些疑難點。會議期間,梁庚堯、黃寬重、方震華教授等與會者進行了認真的專場討論,其中我回應了有關“匣”的問題。在會後刊印的《〈名公書判清明集·官吏門〉譯注稿》中,針對“黑匣”一詞的解釋,今泉牧子女士引述《黃氏日鈔》和《州縣提綱》中的文字,寫下這樣一段話: “黑匣”未詳。目前存在“錫匣”“綠匣”等類似的史料,……錫匣,在《人品》[筆者按:指《〈名公書判清明集·人品門〉譯注稿》](上)一四的注5中推測是“放入逮捕命令等文書類別的錫制的箱子”。……根據以上情形,“匣”依據其顏色與材質區分其重要程度。 由此,我想到應該寫這樣一篇文章,在目前認識的基础上,繼續稽索相關史實、討論相關問題,並就教於各位先生。 (二)淺說“匣”[2]:謹密收藏與專遞遣發 “匣”,所謂“匱之小者”,是用以裝盛器物的容具。其用途、其意義,人們都不會陌生。隋至唐前期,虞世南《北堂書鈔》、歐陽詢《藝文類聚》、徐堅《初學記》等類書中記載的“匣”,可謂形形色色。就其材質而言,有素木者,亦多玉匣、銀匣、銅匣、漆匣、玳瑁匣、琉璃匣;寶貴者,甚至雕金綴翠。就內容物而言,大約盛納印綬、寶劍、美玦、明鏡、首飾之屬,或是長期保存墨蹟手澤等珍惜之物。宋代的文獻中,經常提及在鄭重儀式上或平日保藏中,以“匣”承奉祭祀典禮祝文、天地祖宗版位、玉牒實錄會要、璽印及諸類珍貴器物。此外,匣(“柙”)亦可能與囚籠相關,不僅某些有關蛟龍虎兕的故事傳說提及藏納之“匣”;禁繫囚徒的籠具,也會稱之為“匣”。用于囚禁生靈的此類匣具,不在本文關注的範圍之中。 在有些場合下,“匣”會用來裝載要密檔案、官方文書。凡屬強調“匣”的場合,大多著重於其嚴緊密閉的性能。《舊唐書》卷八八《陸元方傳》說: (元方)又有書一匣,常自緘封,家人莫有見者。及卒,視之,乃前後敕書。其慎密如此。 《太平廣記》卷四九三引述《御史台記》,則是說:“(陸元方)先所奏進狀章,緘於函中,子弟未嘗見。”記載雖然不盡相同,但無論詔敕或是狀章,以函匣仔細封存,都是為了謹密收藏。 北宋太平興國(976--984)年間,太宗將核計內藏財貨的牙錢“匣而置之御 閤,以參驗帳籍中定數”。南宋類書《群書會元截江網》稱之為“牙錢匣藏,參驗定數,防滲漏也”[3],點破了皇帝以“匣”裝置的用意。神宗在熙寧(1068--1077)時曾與臣僚提及此事,認為此係“帳籍關防之法”[4]。 真宗朝的名臣田錫,方正骨鯁,以直諫見稱。仁宗曾經對翰林學士彭乘說: “田錫好言事。其章疏一漆匣,先帝嘗自收之,今尚在。”[5] 章疏被皇帝聚集收置,以漆匣專門儲存,無疑是進言者的榮耀;而出自君王口中的這種宣示,顯然是著意表達對於納諫的特別重視。天聖(1023--1032)年間,將登聞鼓檢院的匭函改作檢匣,“凡言大事、朝政闕失,或訴冤未辨者,悉令投檢匣以進”[6],除表示看重外,其寄寓帝王權威及嚴防漏泄的內在功用都一仍舊貫。 宋代史料中與官方印信、文書相關的“匣”之使用,通常貫徹著“立法防嚴之意”[7]。中央部門審會公文時,可能“用匣實封”[8],也就是說,除去折角、皂囊等密閉封裝方式之外,在需要往復傳遞時,也會以匣作為 “實封”的容器。南宋孝宗淳熙(1174--1189)末年,據周必大記載,內廷(東宮)與宰執間的文字往來,也是“用匣子封回”[9]。 官方文書傳送時以匣作為封裝容具,目前所見史料,多在南宋時期。從諸多例證中我們看到,作為文書遞送用具的匣,其使用關係著特定的傳遞方式。首先,是區別於一般傳送方式的“專遞”。《宋會要輯稿·方域》“急遞鋪”引《續宋會要》,記載了淳熙年間的刑部侍郎賈選對於需要勘會的獄案文字之傳遞方式的建議: (淳熙八年)七月四日,刑部侍郎賈選言:“乞自今刑寺駁勘取會獄案文字,令進奏院置綠匣,排列字號、月日、地里,當官發放,所至鋪分即時抽摘單傳。承受官司亦令遵依條限,具所會並施行因依,實書到發日時,用元發匣回

文档评论(0)

luckyhx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