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 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历史
第 1 节 中药鉴定知识的起源与本草
中药鉴定知识是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产生和丰富起来的,他经历了漫长
的发展过程。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们在寻找食物的同时,发现了许多具有特殊作用的植物可以
用来防治疾病,这些发现的内涵则是鉴定知识的起源。相传在公元前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一日而遇七十余毒”的说法。也就是说,中药鉴定的知识是随着中药的发现而产生的,在没有
文字的太古时代,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流传后世。有了文字以后,中药鉴定的知识逐渐
间接或直接地被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中国古代记载中药的著作称为“本草”(Herbals ),
从秦汉时期到清代,本草著作约有400 种之多。
《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该书叙述了葛、苓、芍药、蒿、芩等
50 多种药用植物的采集、性状、产地等知识,已有了初步的性状鉴别方法。《淮南子》载有秦
皮“以水浸之正青”的水试鉴别法。《山海经》中有十巫采用百药的记载。《周礼·天官》载有
“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并有草、木、虫、石、谷“五药”的记载。《五十二病
方》中收载了247 种中药材、283 首中药处方和饼、曲、酒、丸、散等中药剂型。
已知最早的中国药物学专著首推《神农本草经》(三卷) 。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不详,载
中药材365 种,按医疗作用分为上、中、下三品(three grades of drugs ),其中植物药252 种、
动物药67 种、矿物药46 种。从所记载的药名推求,当时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性状鉴别方法,
如人参、丹参、木香、苦参等,均与经验鉴别的看法、嗅法、尝法有关。此外,还有“丹砂能
化为汞”的记载,属于早期的理化鉴别方法之一。该书总结了汉代以前有关中药的基本理论和
基本知识,提出了“药有土地所出,真伪新陈”等中药品质鉴定的问题,为后世中药鉴定学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220~265 年,《吴普本草》记载了40 余种中药材的形态识别方法,有钟乳石“聚汁所
成,如乳汁,黄白色,中空相通”……等完整的描述,可谓是最早较完整地记载中药性状鉴别
内容的本草著作。公元304 年,晋·嵇含撰成《南方草木状》一书,收载了中国广东、广西等
地的植物80 余种,并按植物的属性分为草、木、果、竹4 类,其中大多数为常用中药,如使君
子、槟榔等,主要叙述了形态和功能。继之的《名医别录》,突出地记载了中药材的产地和生长
环境,对中药材的形态描述有所增加。在这一时期,已经十分重视中药的基原鉴别。
公元420~479 年,南北朝时期刘宋时代,雷敩撰写了《雷公炮炙论》,该书对中药鉴定方
面的内容记载颇多,出现了采用比重法评价中药品质的实例。如对沉香的品质评价为:“沉水者
为上,半沉水者次之,不沉水者劣”。药材鉴定单凭文字记述不易详尽,也不易理解。公元5 世
纪,出现了早期的药图,这在中药鉴定的发展史上是一大进步。最早的中药图谱可能是《芝草
图》,借鉴图谱鉴别药材,一目了然。
公元 502~536 年,梁·陶弘景著成《神农本草经集注》(七卷) ,该书收载中药材730 种,
并将其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7 类,堪称中药依自然属性分类的先
导性著作。该书记述了中药性能、产地、采收、加工、经验鉴别等内容,尤其重视中药品质的
对比鉴别,指出了当时中药市场上品质存在的混乱现象。如对“术”的鉴别,认为术有白术和
赤术两种”;药市上有“钟乳醋煮令白,细辛水浸令直……以虺床为蘼芜、荠苨乱人参等现象。
公元659 年,唐·李勣、苏敬等22 人撰成《新修本草》(五十四卷) ,该书又称《唐本草》,
载药850 种,按药材的属性分为11 部。该书由政府颁布,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他比欧洲地方性的《佛洛伦斯药典》(1498 年)早839 年,比欧洲第一部全国性的《丹麦药典》
(1772 年)早1113 年。该书采用了图文并行的编写方式,有本草20 卷、目录2 卷、图经7 卷、
药图25 卷,图文并茂,可谓较为完整的中药材图文鉴别方法的专著。该书出版不久即流传到各
国,对世界医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元741 年,陈藏器著成《本草拾遗》(十卷),收载了《新修本草》未载的中药692 种,
该书提出了按照药效(如宣、通、补、泄、轻、重、燥、湿、滑、涩)的分类方法,在内容上
重视中药的性能、生长环境、产地、形态描述、混淆品种考证等。尤其对药材的描述真实可靠,
如海马“出南海,形如马,长五六寸,虾类也”。在公元908~9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