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以意逆志”论的阐释.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孟子 “以意逆志论的阐释 鼠右藏 摘要 孟子 “以意逆志”论在寄寓人格理想、解说仁义道德的背景中提出,“文”、“辞”、 “意”、“志”这几个关键字有其具体的涵义,而 “逆”这个阅读行为衔接 了作者与读者之 间的 心理距离。历代重要注家如赵岐、朱熹、焦循等对孟子 “以意逆志”论作 了各 自的注释,在这 个历史脉络中发展 了“以意逆志”论的内涵。 “以意逆志”论和阐释学、接受美学有相通之处, 我们可以挖掘它在文学上的诠释及接受方面的现代意义,运用 “以意逆志”的思想来建立文 学批评的阐释理论。 关键词 孟子 以意逆志 阐释学 接受美学 中图分类号 B222.5:I2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2/—2627(2009)06~O048—07 作者:周才庶,女,1985年生,浙江温州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7级硕士生。成 都 610064 孟子提出的 “以意逆志”说诗原则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一个重要批评方法。历代 注家立足 自身的历史境遇对这个元命题作了不尽相f韵 解释,构成了 “以意逆志”论的诠 释史。在 20世纪后半期,西方阐释学、接受美学兴起 ,其主要理论观点与孟子 “以意逆 志”论中的内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立足孟子原文,结合历代注家的注释 以及当下 中国文论的发展,对孟子 “以意逆志”论进行阐释。 “以意逆志”论出自《孟子 ·万章上》: 成丘蒙日:“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 问瞽瞍之非 臣,如何?”曰:“是诗也, 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日: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 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 之诗 日: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对孟子 “以意逆志”论进行阐释。 孟子 “以意逆志”论的阐释 一 、 对孟子提 出 “以意逆志”时用意的理解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几句话是孟子 “以意逆 志”论的核心部分,可以作如下解释:解说诗的人,不要因为文字而损害篇章的意思,不要 因为篇章而损害对作者及文章原意的理解,以读者的心意迎取作者的本意,这才能获得诗 的本义。 “文”、“辞”、“意”、“志”、“逆”这几个关键字是理解的重点。以意逆志,如何在 “意”与 “志”之间构筑一座桥梁以达到合理的 “逆”的效果,如何正确诠释这段话并理解 不同时代产生的意义,需要结合时代背景 、结合语境对孟子提出 “以意逆志”命题的用意 作全面深刻的把握。 战国时诸侯列国相互征伐、谋求霸业,处于这一纷争年代的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 以孑L子继承者 自任。道业学成之后游历诸侯,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均不被重用,于 是退而从事著述。 《史记 ·孟子苟卿列传》里说:“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功伐为贤,而 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 《诗》、《书》,述仲尼之 意,作 《孟子》七篇。”在那种谋利为上的时代,孟子没有受到帝王显贵侧行{iIif席、拥慧先驱 的礼遇,却有过困于齐、梁的惨痛经历,他的人生处境可谓是劳碌悲壮,而其见解则是深沉 从容的。 通过对 《孟子 ·万章上》的阅读可以看到,“以意逆志”论是在为舜辩护、解说君臣孝 悌的语境下出现的。这个命题不是在纯粹的思辨中诞生而是根植于以仁义为道德取向的 解说中。“以意逆志”得以成立的前提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孟子所要 “逆”的作者之志, 是以仁义为根本的①。孟子的学说是以性善为基础、以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为基本对象的, 其 “以意逆志”的读诗之法便是在这样的土壤中滋生的。他对诗的解读总是为了说明某 些政治问题,有其功利 目的,他对文学观念的演绎总是沾染浓厚的政教色彩。但是不能由 此便推测 “以意逆志”论就是道德仁义的依托而没有文学理论价值。 “儒家的以 仁‘’为核 心的思想中也可以延伸出具有诗意的一面,儒家的人格理想也可以转化为文学价值取 向。”②在孟子解诗中我们能明显地看到这种转化,“以意逆志”论正是在这种寄寓人格理

文档评论(0)

8号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