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晚清学者刘熙载的主导思想与价值取向.pdfVIP

论晚清学者刘熙载的主导思想与价值取向.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海社会科学 2011年第4期 论晚清学者刘熙载的主导思想与价值取向 徐林祥 摘 要 :在晚清学者刘熙载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思想,他晚年在上海龙 门书院的著述和教学 实践,更多地表现出儒家 “圣贤之道”的影响。刘熙载在经历了英法联军入侵和太平天国战乱以后,表现出 积极入世、经世致用的思想倾向。刘熙载的为人为学,表现为求正(德醇)、求通(学硕)、求实(力行)三大 价值取 向。 关键词 :晚清学者 刘熙载 主导思想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1—2338(2011)04—0ll3—06 作者简介:徐林祥,男,文学博士,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思想史、教育史。 晚清著名学者刘熙载(1813一l881),字伯简,号融斋,江苏兴化人,清道光二十四年 (1844)进士, 官至广东学政,晚年主讲上海龙门书院十四年。刘熙载的著作有 《艺概》、《游艺约言》、《昨非集》、 《四音定切》、《说文双声》、《说文叠韵》、《持志塾言》、《古桐书屋札记》等,涉及今人所谓文艺学、语言 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长期以来,在如何评价刘熙载这一历史人物的问题上,有两种不尽相同却都 值得商榷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刘熙载属于儒家正统国粹派,思想比较保守”,“他在政治上谨小 慎微,闭口不谈时政,对当时现实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一概沉默不语”_lJ,“和当时即将兴起的新 潮,又显出了多么大的时代差距”,“属于那个时代的守旧派”¨2J,“刘熙载从思想到行动完全站在抱残 守阙的封建主义营垒内部。因此,他的著作在政治思想方面,没有多少积极可取的因素,他的文艺思 想也不例外”_3;另一种观点认为:“假若对他 (指刘熙载)的思想加以定性分析的话,那基调却是老 庄,加上佛”l4j,“道家老庄哲学对他影响很深”_5j,“刘熙载的文艺美学思想深受佛门思维理念的影响 浸润”L6J。 本文认为:作为著名学者的刘熙载,对道、释感兴趣,对其进行研究,乃至在一些作品,特别是在他 早年、中年的作品中表现出道、释的影响,是很正常的;然而,就刘熙载一生的主要思想倾向而言,占主 导地位的仍是儒家思想,特别是他晚年在上海龙门书院的著述和教学实践,更多地表现出儒家 “圣贤 之道”的影响。并且,受近代社会变革的影响,在晚年刘熙载身上 占主导地位的不是儒家 “保守”、“抱 残守阙”的一面,而是儒家学者与道、释消极遁世观相异趣的积极的人世观、致用务实精神和修己安 人的社会理想。如他 自己所言:“志于隐,志于仕,皆不可谓之立志。盖此乃志于境,非志于道也。君 子之志,惟欲随在尽所当尽而已。”(《持志塾言 ·立志》)刘熙载已经以其 “随在尽所当尽”,融人了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潮流。 基金项 目: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中国语文教 育史研究”(批准号:DAA080079)和江苏省教育科 学 “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中国语文教育史研究”(批准号:B—b/2008/01/028)阶段性成果。 l13 一 、 刘熙载的主导思想 刘熙载 自幼接受的是儒家正统的教育,又受到佛老学说的浸染。在他中年宦游阶段,特别是40 岁以前,佛老学说对他的影响一度还比较明显。但是,正如他 自己所说:“忆余 自始学以来,知圣贤之 道不易明,欲从他道参验之。至如阴阳道释之言,苟有明之者,必竭诚以问,不惮再三焉。”(《昨非集》 卷二 《释师》)可见,“他道”不过 “参验”而已。他又说:“余之少也,学不知道,虽从事于六经,然颇好 周秦间诸子,又泛滥诸仙释书,并骚人辞客之悲愁放旷、惜衰暮、感羁旅者,亦未尝不寓 目焉。故当时 所作,指趣多所出人,且有傲然 自得而不知其非者,岂非沈溺之甚也哉 !四十后乃始悔之。”(《昨非集 · 序》)其同乡学者李详在 《融斋类稿四旬集叙》中也称其四十以后:“颇有悔少年立言,微露亢厉,又 多以禅悦为味,虑为世所诟病,大加芟薤,尽摧其牙距而后已。”Ⅲ8J 刘熙载晚年,在经历了英法联军入侵和太平天国战乱以后,表现出积极人世、经世致用的思想倾 向。这种思想倾向,在他的 《持志塾言》和 《古桐书屋札记》中表现得非常强烈。他反复强调: 有益生人之用

文档评论(0)

liyxi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