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产权制度与近代中国西部农地资源开发
本文所说的“西部”是较为宽泛的概念,意指边远欠发达地区,而行政区划概念。近年来,边疆经济史学家都对近代边疆经济的开发史作了总结性的工作,多以客观叙述为主,不乏资料详备、实事求是的力作。但农业经济涉及不多,历史…
本文所说的“西部”是较为宽泛的概念,意指边远欠发达地区,而行政区划概念。近年来,边疆经济史学家都对近代边疆经济的开发史作了总结性的工作,多以客观叙述为主,不乏资料详备、实事求是的力作。但农业经济涉及不多,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及同今日西部开发的对照和。本文则拟从现代经济学角度来一下产权制度近代西部农地资源开发的历史作用。今日西部开发,须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历史上的开发而言,也应是原则,但在半个世纪乃至1个世纪之前,边疆地区人口稀少,如黑龙江和吉林省当时的人口不过于的百分,,生态的远不如严重,而若从人口大规模增长的角度看,即今日人口已于三十年代初的三倍,更不用说边疆地区人口已增长了几十倍,可知当时边疆地区大规模的农地开发确是必要的,是经济发展的力。西部开发,古已有之,历史上曾多次过大规模的西部开发活动,例如汉代的赵充国河湟屯田、朔方10万移民隋唐时期河西、陇右的屯垦等。活动多带有军事性质,多为今人所诟病,其对后世的客观,较难予以确切评价。但自清末的西部开发的却不应低估。例如,120年前,内蒙地耕地与人口之数均不过百万,黑龙江与吉林两省农地亦均不过百万亩,人口则各仅二三十万,而120年之后,黑龙江、吉林与内蒙的农地平均增长了100倍,吉、黑两省的人口也增长了100倍。昔日三省不毛之地早在50年代即已最的重工业、农牧业和粮食基地。显然,是巨大的,对此,不应冷漠视之,否则,任何于西部大开发有益的甚至是宝贵的历史经验都只会被尘封在故纸堆里。本文仅以东北和内蒙古地农地开发为例论述之。东北土地的开垦约可分为三个时期:自17世纪末的康熙时期至19世纪20年代的道光初年计140余年是军事屯垦时期,道光年间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开放时期,自1904年起至九一八事变前是开放时期。内蒙古地土地开垦与东北相比,大同小异,1902年以前是私垦和开放时期,1902年以后是开放时期。据粗略统计:至1908年,东北全境共开熟,约计为1亿亩(每垧以10亩计)左右。[1] 1910年至1918年又约7000万亩。[2] 而有统计数字表明,至1927年,东三省的垦地又约9000万亩。据珀金斯估算,东三省1933年的耕地面积比1873年了约1.82亿亩。[3]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东北三省新辟农田约2亿亩,较为的估算,而主要在后30年,另据统计:1902—1908年内蒙古共放垦土地7571331亩。[4] 续至30年代,新放垦土地,据估计又达千万亩之多。在土地开发的高潮中,了数以亿亩计的新农田,而且了大批新的水利工程和新的农田灌溉区。据西省1933年统计:该省80个县共有水渠(以县城的主干渠计算)419道,光绪之后修建的达207道,当年灌溉面积达7569058亩,占全省当年灌溉面积的61.5%。而这当中的绝大多数又都为民国时期所修。[5] 近代西北水利最足称道的是黄河后套地区和陕西关中地区。后套地区自19世纪下半期起共开大干渠9道(20世纪30年代后又修大渠1道),小干渠30多道(30年代后又修14道),共长1700余里,可灌田200余万亩。陕西在三四十年代共修成泾惠、洛惠、渭惠、梅惠、黑惠、涝惠、沣惠、泔惠等关中八惠和陕南汉、褒、滑三惠陕北定惠,与后套黄灌工程一样,均近代水利史上风采独具的篇章。陕西全省各县的小水利工程之中的近半数也19世纪下半期以后的半个世纪内所修。假如把近代西部农地资源开发实效同清季的内忧外患、战乱政争起来,可知的实效是值得的。假如要问大的的原因是?我这主要在于私有产权。解释是有历史的。最的移民了以土地所有权为中心的包括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等产权,农民支配的生产要素,就开力。有学者以为在近代边疆土地的放垦中,农民的只是“租佃权”,如彭雨新:“清末的放荒,性质上是国有土地(或说是满清皇族的土地)对农民的出租。皇朝是大地主,千百万农民是皇朝的佃农。押租钱(或称荒价)所起的作用是永佃权的,农民交了押租之后,可以长期耕种下去。但租用权,而非‘永准为业’的土地所有权。”[6] 其实在西部土地开发中有两种情况,是开发者了土地所有权,是了永佃权,而后者又往往在民国时期更大规模的土地私有化中转而变为土地所有权。试析之。第情况可以东北和察哈尔地区为例。东北地区本为清封禁之地,但早自清初始,即有经准许的所土地,称作民地。民地中最多的是民赋地。这是民人私产、准许民间自由买卖转移的赋税地。如辽宁一带清初即有民地。康雍之际称为“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