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秩序理念下对侗族村寨孝养关系的思考——以贵州从江县下江镇平寨为例.pdfVIP

社会秩序理念下对侗族村寨孝养关系的思考——以贵州从江县下江镇平寨为例.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秩序理念下对侗族村寨孝养关系的思考——以贵州从江县下江镇平寨为例.pdf

2011年第2期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No.2,201l 总第98期 JournalofBe ngUniversityofNationalities Gen.Ⅳ0.98 社会秩序理念下对侗族村寨孝养关系的思考 — — 以贵州从江县下江镇平寨为例① 高 法 成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随着现代性追求的不断深入与扩大,侗族村寨平寨的孝养关系在人 口流动与代际关系的交 互作用下不断变化,但平寨的孝文化仍然是养老秩序的维系力量,平寨保障养老秩序的机制——单系偏 重的制度安排与内在习惯的传统行为,仍强有力地规范着秩序平稳运行。 关键词:民族人 口;社会秩序;侗族村寨;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627 2011 02—0078—04 文化转型理论认为,“在社会分裂或系统极度不平衡的时期,社会和意识形态就有可能发生转 折性的变化”… ’,侗族极具特点的单系互惠的家庭养老传统,越来越受到人 口流动与代际关系交 互作用的影响,使侗寨的养老出现了孝与养的失衡问题。 在贵州从江县下江镇有一个侗族为主的自然寨——平寨,地处都柳江畔,是贵阳及凯里进入从 江县的必经之路,被喻为从江县的西大门。平寨是从江县新农村建设典型村寨,人均纯收入 2300 元;共有 160户,778人 ;现有60岁以上老人 94人 ,老人平均年龄68.57岁②。平寨 6O岁 以上老年 人口比例达 12.08%,依据国际人 口老龄化标准 O岁以上的老年人 口在总人 口中的比例超过 10%,平寨无疑已经成为老龄化社区。 一 、 平寨的家庭养老传统 “抚幼养老是每一个侗族家庭的又一项重要功能,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限制,地方社会不具备 基本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赡养老人也就成为了每一个体家庭一项神圣的职责。即便是鳏寡孤独 者也能得到家庭或村寨的共同赡养,侗乡绝无让老人外出乞讨、流落异乡的现象发生。”L2在平寨, 传统的孝道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及能力的重要标准,优 良的传统习俗 占据统治地位,规范、约束着人 们的观念与行为。 “我养崽,崽养我”是平寨在养老问题上高度一致的传统观念,也是文化意义上 的认识,甚至表现为特定的价值观念。 收稿 日期 :2010—11—12 基金项 目:中央民族大学 “2l1工程”子项 目“民族人 口学学科建设” 0座机电话号码 作者简介:高法成 1976一 ,男,山东聊城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民族人口与 文化研 究。 ① 出于保护当事人隐私权的考虑,本文对所涉及的有关地名和人名等做了改写、隐略等处理,特此说明。 ② 数据来源:下江镇计生办公室PIS系统,数据 日期截至2010年7月。 78 平寨的养老在财产继承、养老送终、“全人”习俗三个方面,牢牢地维系着以父权为主体的单系 互惠的家庭养老传统 。 一 单系偏重的财产继承制 侗族以 “男大当分,女大当嫁”为准则,儿子长大结婚后,须分家立户。分家的原则是,儿子继 承主要家产。石SH老人2008年给两个儿子分家,以前老人在公路边上有两间房,兄弟俩一人一 间。2008年搞新农村建设,全家在新街要 了一块地建新房,老人让兄弟俩抓阄决定新房和 旧房的 归属。小儿子抽到旧房,大儿子抽到新房,两个儿子一起出钱建新街的新房,每个人拿了3.7万元。 老人有 4个孩子,老大老四是儿子,老二老三是女儿。分家后,老人 2亩8分 田,儿子每人 1亩 4分 田。因老四是超生,原本没有 田地,因此两个女儿拿 出一份给弟弟,她们姐俩分一份 田。此外每个 女儿分得4O多棵树,两个儿子每人分得200棵树。 二 有男嗣的 “养老送终” 当有老人去世 ,整个葬礼表现出男权的秩序安排 :只有儿子能为死者端灵牌,能将父母名刻在 墓碑上;只有子女多,尤其是儿子多,亲戚朋友才多,丧事才会办得体面;人们认为只有儿子多,才能 在死后灵魂继续得到子孙的眷顾。侗族相信人死后灵魂要回到祖先那里,在当地人看来,老人死后 需要儿子送葬方能 “入土为安”。临终前,要有孝子在床前守护;出殡时,由长子捧灵在前,其余人 按辈分 、长幼紧随其后将老人送至墓地,下葬、封墓、垒坟、立碑、烧钱化纸,才算一个完整的葬礼。 三 有女嗣的 “全人” 平寨的老人在谈论养老问题时,无一例外不谈女儿的责任,尽管法律上规定子女在赡养老人的 责任上是平等的。侗族谚语有 “十刀不及一斧,十女不及一男”,表现了传统农业社会对女性的歧 视,但侗谚又有 “家有三男不为贵,家有一女似神仙”,认为女儿平常可 以帮助父母分担家务。这种 对待女性的态度以婚姻为界限:婚前女儿是 “自己人”,婚后就成为 “别人家的人”。如果依据 “自己 人”去处理这个转变,则需要分割家庭财产

文档评论(0)

kfigrmn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