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文选》学的一部力作
——谈许巽行的《文选笔记》
王小婷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许巽行的《文选笔记》是清代‘文选》学史上一部份量不轻的著作,这主要基于许巽行对文
选》的十四次校勘。《文选笔记》具有校订异文,申说字义、字音,尊李善、鄙五臣的内容和特点.当然,
‘文选笔记》本身也存在校勘所依据的版本不精、体例等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文选笔记;许巽行;许嘉德;校勘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学术界公认清代《文选》学是文选学史上最辉煌的时代。许巽行《文选笔记》八卷,历
来评价颇高,如清人张之洞《书目答问》将其列入“选学”著作必读书,当代学者屈守元《文
选导读》亦对其评价甚高,但至今没人进行研究。本文就着力对《文选笔记》进行一个全面、
深入地梳理。
一、讦箕仃共人
许巽行,号密斋,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许氏的生平事迹除了在《文选笔记》前所
载的《密斋随录》里面可以找到蛛丝马迹外,其余已无可考资料。从《密斋随录》最后几句
“戊午(按:1798,嘉庆三年)再校至六月初五毕,诸本较为翔实矣。异日有力,当与《笔
记》同付枣梨,以公同好。随笔录存,时年七十二有二,密斋记。”Ⅲ砰1‘’可以推断出许巽
行当生于雍正四年(1726)。另据《随录》记载可知,他曾经在浙东、粤西、庆阳、南陵等
地做官任职。
‘文选笔记》撰出之后,一直未获面世.逮其曾玄孙嘉德之时。方得以付诸刊刻。文
选笔记》前有许嘉德‘附识》,盖依其手稿刊于光绪五年(1879)。‘附识》称在“富春官舍
之斐如堂,校付缮工,随校随雕,至十年甲申(1884)春使得蒇事”,书每卷末有“杭州任
有容斋刻”字样,所以此本于许巽行书成八十五年后始刊行于浙江。在许嘉德的识语中提到
许巽行“校正‘文选》六十卷,饬工缮稿亦已有年,并经开雕十余卷,而一再校雠,如扫落
叶,加以十余年簿书鞅掌,旋校旋辍,未得专心。工资亦极浩繁,只好舒之异日。”由此可
见,《文选笔记》本不止八卷,只是因为刊刻的时日拖延过长等缘故,致使原稿部分丢失。
所以,许嘉德只能将“《笔记》八卷,先付剞劂,复博采诸家之案语,以期互相考证”捌㈣加’。
二、许巽行对《文选》的十四次校勘
许嘉德在《识语》中称“高祖密斋公校雠《文选》凡十三次”回,由此可见许巽行在文
[作者简介]王小婷(1978.),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讲师,北京大学07届博士毕业生,
主要从事古典文献学。
本文是2008年度高校古籍整理委会资助项目‘清代昭明文选学文献汇考》结题报告‘清代文选学
研究》的部分成果。
①王书才在其‘明清文选学述评》中称:“许巽行在‘序》中自谓校勘《文选》达十七次”。此三点有误:l、
《文选笔记》许巽行无《自序》,王书才所谓《序》当为《密斋随录》。2、非许巽行自称,丽是许嘉德在《附
识中言。3、许嘉德称“高祖密斋公校雠‘文选》凡十三次”,而非十七次.
497
选》上用力不可谓不勤也。而且通常学者亦默认许氏校勘《文选》的次数为十三次,但是笔
者按照《密斋随录》的记录,如果细分的话。许氏校勘《文选》应该为十四次:
1.壬戌癸亥之间(按:1742-1743,乾隆七、八年闻读书华亭相国圆圆中之仿佛山房,
始与定庵、史亭、古斋②共业《文选》,苦坊本讹异不可读,悉心雠校。
2.甲戌年(按:1754,乾隆十九年)在京师从曹剑亭唧读,借得何义门先生校本手录一
过,互为校正。此癸亥本也。
3.乙酉(按:1765,乾隆三十年)官浙东,复得新刻汲古阁本,校阅再三。此丙戌本也。
4.甲午(按:1774,乾隆三十九年)得吴中叶氏刻义门批本,又校之。此甲午本也。
5.固乾隆乙未年(按:1775,乾隆四十年)在京师得淳祜二年庚午岁上蔡刘氏刊六臣本
重校。淳祜二年为庚戌,今云庚午,当是假为宋本,故有此误。@
6.丁酉(按:1777,乾隆四十二年)官粤西,得金坛于氏刻本,又校之,此戊戌(按:
1778,乾隆四十三年)本也。
7.癸卯(按:1783,乾隆四十八年)得钱士谧校汲古阁本,又校之,此癸卯本也。
8.丁未(按:1787,乾隆五十二年)归家,悉以癸亥、丙戌、甲午、戊戌、癸卯五本,
藏家塾以付诸孙。戊申岁(按:1788。乾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