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术后脑水肿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应用不同手术方法后对于脑水肿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08~2012年收治的180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A、B、C三组,每组60例。A组患者采用钻孔置管血肿引流治疗,B组患者应用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治疗,C组患者应用常规开颅去骨瓣减压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术后72h水肿体积、水肿持续时间与术后48h残留血液量。结果 患者应用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各项临床指标优于钻孔置管血肿引流术与常规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患者72h水肿体积较小,术后48h残留血量较少,水肿持续时间较短,临床治疗与控制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脑水肿;不同术式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3-205-04
临床上高血压脑出血主要指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出血,发病急,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相关研究发现,脑水肿程度可以比较准确的反应继发性脑损伤的程度,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的各项临床指标[1]。我院从2008年开始对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手术方式的不同对于术后脑水肿的影响可以指导临床术式的合理正确选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08~2012年收治的180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A、B、C三组,每组60例。A 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41~75岁,平均(58.8±11.8)岁;患者脑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2例,枕部18例,顶枕部11例,颞顶部19例。患者的道格拉斯(GSC)评分,6~8分28例,8~12分32例;B组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42~76岁,平均(58.2±10.8)岁;患者脑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1例,枕部17例,顶枕部21例,颞顶部11例。患者的GSC评分,6~8分22例,8~12分38例。C组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44~77岁,平均(57.2±12.8)岁;患者脑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0例,枕部18例,顶枕部20例,颞顶部12例。患者的GSC评分,6~8分26例,8~12分34例。患者均为高血压,经颅脑CT扫描后采用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为60~90mL,排除动脉瘤出血与血管畸形者。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及GSC评分等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手术与治疗方法
1.2.1 钻孔置管血肿引流术式 手术在患者局麻条件下进行,CT观察血肿最厚层面的中心部位为穿刺靶点,取距离靶点较近但避开翼点等重要结构位置皮肤行切口,长度约为3cm,钻孔后应用电凝硬脑膜之后十字切开,避开皮质血管,尖刀挑开蛛网膜与软脑膜[2]。引流管距离侧孔前端1cm以内,直径3mm,置入深度以预定深度为准,血肿厚度不同可以选择单孔与多孔,拔出针芯,采用5mL注射器缓慢抽取积血,达到抽吸困难时停止。采用明胶海绵填塞钻孔,全层缝合头皮与固定引流管,末端连接无菌引流袋[3]。术后采取综合治疗,注意监测患者的瞳孔神志、血压、血氧饱和度、血糖、肌力与肌张力等的变化[4]。给予抗生素预防治疗,硝酸甘油控制血压,速尿与甘露醇等脱水药物,抗酸药物等[5]。
1.2.2 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式 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下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手术[6],显微镜下在患者耳前颧弓上颞部直接切口,长度约5cm,应用乳突撑开器支撑开头皮切口与颞肌,采用颅骨气钻钻孔两个与铣刀切割小骨瓣开颅,骨瓣大小约为5cm×4cm。脑膜悬吊于骨缘,“十”字剪开硬脑膜,平均血压控制在100mm Hg左右。依据术前CT定位,应用脑穿刺针定位血肿腔位置后,显微镜下顺着颞中与上回切开脑皮层约2cm,钝性分离深入脑皮层4cm直达血肿腔。首先清除视野范围内的血肿,待脑压下降后,生理盐水冲洗联合脑压板抬起血肿腔壁暴露血肿与调整吸引方向,应用吸引器吸尽血肿腔各处残存的血肿。清除血肿后用生理盐水清理观察出血点,低功率电凝止血。血肿彻底清除后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脑组织塌陷明显与伴脑组织波动较好。血肿中腔壁应用少量速即纱与明胶海绵贴敷。用丝线间断缝合脑膜,常规放置引流管,回纳骨瓣用颅骨固定装置固定骨瓣,常规关颅。术后治疗重点为控制血压与颅内压,防止肺部感染与神经源性肺水肿。应用乌拉地尔静脉微泵推注,血压保持在平均动脉压110mm Hg上下,依据术后颅脑CT诊断数据,应用脱水、营养脑细胞与止血药物治疗。
1.2.3 常规开颅去骨瓣减压术 手术在患者全麻条件下进行[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