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3-17 气道内给药.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气道内给药 概念 将所需药物送入呼吸道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手段 优势 直接作用于治疗部位 起效快 给药剂量低 全身副作用少 临床雾化药品种类 支气管舒张剂 糖皮质激素 粘液溶解剂 抗生素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前列环素 …… 给药方式 气道内滴注 气溶胶吸入治疗(雾化吸入治疗) 气溶胶在气道内的沉积方式 重力沉降 气溶胶质量越大,沉积越快 惯性撞击 与气溶胶质量、气体流速和形式相关 弥散附着(布朗运动) 直径<3μm颗粒的沉积形式 雾粒直径与沉积部位的关系 雾化治疗装置 定量吸入器(MDI)+储雾罐(Spacer) 喷射雾化器(Jet Nebulizer) 干粉吸入器(DPI) 超声雾化器 震动雾化器 MDI+Spacer 喷射雾化器 MDI+Spacer VS SVN 二者致下呼吸道沉积率相似(~15%) 体外研究 体内研究 多项研究的雾化疗效差异 雾化疗效的影响因素繁多 定容模式 vs 定压模式 吸气流速和吸呼比的影响 雾化过程中的机械通气设置 增大吸呼比例(Ti/Ttot) 低流速、递减波 尽可能应用自主呼吸模式或定压模式 VT≥500ml(保证清除气溶胶死腔) 气管导管内径对雾化效果的影响 成人导管(内径为7-9mm) 不同内径的导管输送气溶胶的有效性无明显差异 儿童导管(内径为3-6mm) 内径越小,下呼吸道的沉积率越低 加温湿化对雾化的影响 气溶胶在下呼吸道的沉积率显著降低(约40%) 保留加温湿化功能,增加雾化药量 关闭湿化器时,易致支气管痉挛 MDI和Spacer型号对雾化效果的影响 MDI按压与吸气气流同步的重要性 呼吸机送气前1-1.5秒按压MDI 药物输送的有效率下降35% 送气后1-1.5秒按压MDI 所送的药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持续雾化 vs 触发同步雾化 雾化器在管路中的位置 药物剂量对雾化疗效的影响 患者相关的影响因素 气道阻塞、塌陷 人-机协调性差 机械通气时雾化操作流程(MDI+Spacer) 1.查看医嘱,检查患者,评价雾化吸入的指征; 2.充分吸痰; 3.摇动并握住MDI,使其温度接近体温; 4.将MDI放在储雾罐的接口处,并将储雾罐连接与呼吸机吸气肢; 5.移开人工鼻(HME),不要关闭加热湿化器; 6.在送气初摁压MDI; 7.两喷之间应间隔至少15秒; 8.观察病人的反应,注意有无“治疗矛盾现象”; 9.重新连接人工鼻; 10.评价治疗效果并作好记录。 机械通气时雾化操作流程(持续雾化器) 查看医嘱,检查患者,评价雾化吸入的指征; 充分吸痰; 加入药液4-6ml; 将持续雾化器置于离Y型口30cm处; 移开人工鼻(HME),不要关闭加热湿化器; 设置持续雾化器流量为6-8L/min; 需要时,应调整触发灵敏度、压力限制等呼吸机设置; 周期性地轻拍雾化器直至雾化完; 移开雾化器,用无菌蒸馏水冲洗,晾干; 重新连接人工鼻,恢复呼吸机初始模式和参数; 观察病人的反应,注意有无“治疗矛盾现象”; 评价治疗效果并作好记录。 QA 潮阳机械通气学院 气道内给药 不能沉积,被呼出 1 肺泡 2~1 传导气道 5~2 鼻咽腔 10~5 口腔 100~10 不能进入气道 100 雾粒在气道内的沉积部位 雾粒直径(μm) MDI Spacer Fink JB, et al. Respir Care,1999,44:53–69. Fink JB, et al. Respir Care,1999,44:53–69. Fink JB. Respir Care,1999,44(1):53–69 Hess DR, et al. Intensive care med,2003,29:1145-50 Fink JB, et al. AJRCCM,1999,159:63–68 Fink JB. Respir Care,1999,44(1):53–69 Dhand R,et al. Respir Care 2004;49(6):611– 622 Bishop MJ, et al. Anesthesiology,1990,73(6):1263–1265. Garner SS, et al. Pharmacotherapy,1994,14(2):210–214. AAR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Respir Care,1999,44:105-113. Fink JB, et al. AJRCCM,1999,44:53–69. Diot P et al.AJRCCM,1995,152:1391–1394. Miller DD, et al. AJRCCM,2003,168(10):1205–1209 Hughes JM, et al. Respir Care,1987,32

文档评论(0)

精品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