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基于金融制度视角的分析.pdf
对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
——基于金融制度视角的分析
姚白羽
复旦大学经济学系2003级①
【内容摘要】“养老”一直是人类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养儿
防老”是一种自发形成的养老制度安排。现代开放式的市场经济体制则要求家庭养老不得不
向社会养老这样一种新的制度安排过渡。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经历了一系列改
革,但资金筹措、保值增值和监管机制三方面的问题却仍然存在。本文试图基于金融制度的
视角,提出一些可行的政策建议,探索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方向。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制监管机制
引 言
“养老”一直是人类的一个基本问题。早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孔子在《礼
记·礼运·大同》篇中就提出了“大同社会”的养老思想:“大道之行也,天
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
代,家庭是一个稳定的社会单位,同时也是养老的最基本单位。“养儿防老”实
际上是一种自发形成的金融制度安排。而当原有的封闭式的小农经济的格局被
打破,逐渐向开放式的市场经济转轨时,家庭的稳定性、可靠性大大降低。家
庭养老不得不向社会养老这样一种新的制度安排过渡。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基金制模
式。作为一种金融制度,它需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资金筹措、保值增值和监
管机制。在资金筹措方面,不仅要及时弥补历史遗留下来的“隐性债务”,更要
寻求一些公平的筹资方式;在保值增值方面,需要对养老基金进行多元化的投
资组合:在监管机制方面,政府既要保证养老基金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
①作者感谢封进老师在本文写作中的指导。
477
利性,又要实现其职能的转变。
关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不少国家的实践经验对我们来说具有很好的借
鉴意义,但也有一些问题是我国所特有的,必须由我们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本文试图分析这一金融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的政策措施,并
探索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方向。
二、中国养老制度安排的历史演变
(一)小农经济时代的家庭养老制度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家
庭养老成为人们对养老问题的自发回答,其突出表现为“养儿防老”思想,即
每个家庭都养育一些孩子,将青壮年时消费不了的产品“投资”在孩子身上,
当他们的孩子成为青壮年时,他们的养老就由他们的孩子来承担。这实际上可
以看成一种金融制度(袁志刚等,2005)。它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在“投资
成本”的筹措方面,父母在青壮年时尽可能多地将未消费的产品储蓄起来;第
二,初始的“投资成本”通过孩子这一特殊的“金融产品”的成长实现保值增
值,使父母在老年时获得生活所必需的回报:第三,以传统道德所提倡的“孝”
为监管机制,保证这样一种金融制度不出现金融危机。
我国历来以人口众多而著称于世,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多子多福”的指导
思想。10世纪以前,即宋代以前的人口并未超过1亿,17世纪初,即明代盛年,
人口有了明显的增长,达到1.6亿。在1650年左右,由于明末清初战乱、灾荒
和瘟疫的影响,人口减少到约0.9亿。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到1740年前后的
乾隆初年人口增至2亿,到19世纪20年代人口进一步增加到4亿,1850年时
估计有4.5亿。此后由于太平天国战争和全国性动乱,人口再次锐减,但很快
口普查时人口为5.4亿。∞这种高速增长型的人口结构一直维持到建国以后。
总结起来,家庭养老制度的运作模式为:作为一个养老金计划的参加者,
在工作期间把一部分劳动收入集中于一个可用于投资的基金(孩子),在退休以
后,该基金在以投资所得的回报(孩子成长到青壮年时所生产的产品)向他兑
现当初的养老金承诺。
①本节数据引自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变迁及城乡人口结构的现代启示》,载《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4
期。
478
(二)从家庭养老转向社会养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