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老子对“道”的三重规定及其哲学启示.pdf
(《哲学研究》2001年第10期)
论老子对 “道的三重规定及其哲学启示
别、熙 国
“道”是一个关系到中国哲学和文化全貌的概念,但是,在哲学的语境中,“道”的确切 含义是什么?学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从历史上看,以韩非、《淮南子》、王充等为代表, 主要从唯物主义角度诠释老子之 “道”,以庄子、何晏、王弼等为代表则主要从唯心主义角 度理解老子的 “道”。20世纪50年代末,围绕老子之 “道”,出现了唯物、唯心的论战。但 是,在论战中无论是以范文澜、杨兴顺等人为代表的主张老子是唯物主义的派别,还是以吕 振羽、杨荣国等人为代表的主张老子是唯心主义的派别,都只是彼此 “将”上一军,最终都 没有把对方 ‘将”死。因此,任继愈先生先是主张老子是唯物主义,后来 “发现主张老子是 唯物主义有困难,改变了观点” (第32页),又主张老子是唯心主义。为什么围绕老子之 “道”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呢?笔者认为,原因就在老子对 “道”的三重规定上。透 过老子对 “道”的规定,我们可以发现古代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物质与精神的 互渗现象。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一现象,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中西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方法论意义。
一 、 “道”具有物质属性,但并不是纯粹的物质一般的概念
首先,“道”中含有物质的属性。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 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21章。 下引 《老子》只注章数)意谓 “道”作为一物,尽管从其形态上看恍惚不清,但其中有 “象”、“物”、“精”、“信”。“象”即物质实体,因为在老子哲学中,“象”有小大之分,“大 象无形”(41章),为 “道”之别名,“小象”则是通常所说的物质实体。老子说 “道”中有 “象”,盖 “小象”也。因为老子不可能说 “道”中有 “道”(大象),故 “其中有象”只能解 释为 “道”中实际存在着具体的物质形态。“精”就是 “精气”,正如 《管子·内业》所说: “精,气之极也。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至于 “信”,今人多释为 “诚”,与前文 “其精甚 真”语义重复,故不妥。王弼释 “信”为 “信验” (王弼 《老子道德经注》21章),盖由 “诚”引伸而来,亦失之牵强。窃谓 “信”当通 “伸”也,有伸展变化之意。《集韵·真韵》 云:“伸,经典作信。”《易传·系辞下》云:“往者屈也,来者信也。”陆德明 《经典释文》 日:“信,本又作伸??韦昭 《汉书音义》云:古伸字。”(1985年)《苟子·不苟》云:“糜 所不信。”杨惊注日:“信,读为伸,古字通用。”因此,老子这段话的意思应当是说,“道” 作为恍惚幽冥、无形不见的宇宙本体,其中存在着实物,存在着极细微的精气,存在着伸展
. .
和变化。 其次,“道”作为世界本体,不仅 “其中有物”,而且它本身就是 “物”。老子说:“有物 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25章)又说:“道之 为物,惟恍惟惚。”(2l章)本来 “物”就是 “物”,一清二楚,但不知为什么有些论者硬是 把 “物”解说成 “东西”(“东西”可以是物质,亦可是精神)。杨柳桥先生在他的 《老子译 话》中,把 “道之为物”解为 “道这个概念”,这就走得更远了。依笔者之见,先人的头脑 尚不至于复杂到用 “物”来指代 “非物”的程度。更有甚者,在50年代末的老子哲学大论 战中竟有人牵强附会地把 “道之为物”改为 “道之生物”,把 “有物混成”说成是有一个浑 然一体的绝对精神产生了,但他们又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来。我想,这里面是不是带着一 些个人的私见,潜意识中存在着老子注我的思想? 最后,“道”有生化万物的功能。老子认为,“道”作为世界本体,尽管其“冲”,“视之不足 见”,“听之不足闻”,但却“用之不足既”(35章),“用之或不盈”(4章),“用之不勤”(6章)。试 想,能够被使用和消耗的东西能是绝对的空无吗?何况在老子的时代人们对世界本体的思考, 恐怕还很难做到不借助于具体事物进行。正因为“道”有生化天地万物的功能,因此老子说道 “象帝之先”,“似万物之宗”(4章),为“玄牝之门”、“天地根”(6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道”具有物质的属性,但并不是纯粹的物质。它既不是我们今天 所说的物质一般,也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物质具体。如果把老子的 “道”看作是物质一般的 话,就 “超出了老子时代 (春秋)的人们的认识水平”,“把老子思想说过了头”,因为 “‘物 质一般’的概念也是近代科学以前不可能有的”。(任继愈,第32、33页)受时代思维水平 的限制,老子之言 “物”与今日之言 “物”,其含义已相去甚远。因为在老子的时代,人们 对物质世界和物质本体的认识还带有浓重的原始思维的遗痕,亦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