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34卷 第1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1月
Vo1.34 No.1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an.,2008
[基础心理学 ·人格心理] 主持人: 黄希庭
主持人语:哲学和伦理学上所说的人性论,从 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
心理学视角观之属于性习的心理学问题。我国先 也。”墨子把人的生性.比作素色的丝,染于青色就变
秦时期的人性论,十分丰富,如有性善论、性恶论、 青,染于黄色则变黄;染于五种不同的颜色,就变为
性无善恶论以及性有善恶论。孔子日:“性相近也, 五种颜色的丝。墨子与告子都认为,人的自然本性
习相远也。”(《论语 ·阳货》)说的是,人的生性虽有 是无所谓善恶之别的,完全取决于环境与教育的影
差别,但很“相近”;人的习性由于后天习染的影响, 响。这与 17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洛克所
则日益“相远”显示出较大的差别。在我国古代,性 提倡的“白板说”完全是一个意思。
习中的“性”是指人的自然本性,是人与生俱来的, 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孔孟的儒家思想占主导
由先天因素所决定;其中的“习”是指习性,即人的 地位。本期刊登的“心理社会行为的中西方差异:
社会本性,是人出生后习得的,由后天因素所决定。 ‘性善一性恶文化’假设”一文,通过从中西方文化
在我国,孟子首倡性善论。孟子日:“恻隐之 中的“性善论”与“性恶论”出发重新审视了中西方
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 文化差异和心理社会行为差异,是一篇人格研究中
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 国化的好文章,很值得向读者推荐。“西方的 自主
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 与中国的自立:概念比较”一文通过对西方的“自
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 主”与中国的“自立”的比较,分析 了中西方不同文
子 ·告子上》)荀子首倡性恶论。在《苟子 ·性恶》 化传统的不同人格构念。“自我觉知与情绪、心理
篇中,他开宗明义就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 健康的关系”一文讨论了自我觉知的性质、种类及
也。”认为,人的生性是恶的,而善是人为(“伪”)的 其与情绪、心理健康的关系。“关于场依存性认知
结果。告子和、圣子首倡性无善恶论。告子日:“性 方式的理论及其理论模型修订”一文讨论了认知人
无善无不善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 格特征及对威特金等人提出第一个解释场依存性
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 认知方式理论模型的修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
分于东西也。”(《孟子·告子上》)墨子在《墨子·所 些人格特征似乎都与中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假设
染》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 有关。
心理社会行为的中西方差异:
“性善一性恶文化’’假设
王 登 峰 ,崔 红
(1.jE京大学 心理学系,北京市 100871;2.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心理科,北京市 1 00853)
摘 要:从中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假设出发重新审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心理社会行为差异,本研究表明:
中国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设使得中国人的心理社会行为出现了一种原发性的焦虑,并造成了中国人注重道
德评价、关注环境影响以及较多防御反应的特点;而西方文化中的人性本恶假设则使得西方人有~种原发性
的随意和放松,并造就了西方人关注行为和事物本身特点、关注目标特点及较少防御反应的特点。前者被称
为“性善文化”,而后者则被称作“性恶文化”。通过对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概念的重新审视,不仅支持了对中
西方“性善一性恶文化”的界定,而且也深化了对上述概念的认识,同时我们还对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及全面
梳理西方心理学概念的需要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人性论;性善一性恶文化;中西方文化差异;个人主义一集体主义
中图分类号:B8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08)01 0001-07
收稿日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pptx VIP
- T∕ZZB 2086-2021 塑料拖链标准规范.docx VIP
- 2025年文化教育职业技能考试-钢琴调律师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docx
- 高清版40篇短文搞定3500词.pdf VIP
- 分流职员申请表标准模板.docx VIP
-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英语Unit 2 We're Family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VIP
- 急诊手术患者围术期肺保护管理策略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pptx VIP
- 基于临床实践出血性疾病动态危急值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pptx VIP
- 绘本《我家是动物园》.ppt VIP
- 广州数控GSK928TF 车床数控系统 使用手册 速印版2009-5-13.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