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学科学案例:蚕蛾死了之后
蚕蛾死了之后……
第一节上课的铃声还没响,三(3)班的几个女生就匆匆忙忙跑进办公室,嚷嚷着:“叶老师,不好了,你的蚕蛾让潘超斌养死了!”说完,拉起我一阵风似的往外跑。
为了上好第四单元课文,那学期,我与学生们一块儿养起了蚕。在最后一只蚕蛾出茧子时,其他两只蚕蛾早在三天前已产了卵。于是,我把还未产卵的蚕蛾交给班上的“养蚕大王”潘超斌,让他继续养下去。怎么会突然死了?
来到教室,只见一大群女生围着潘超斌,正七嘴八舌“批”他呢。潘超斌低着头,眼眶红红的。看到这情形,我猛然意识到,这件事本来是小事,可是因为关系到我,在学生们心中便成了一件大事。如果处理不好,不但会伤了孩子天真善良的心,说不定还会挫伤他养蚕甚至以后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得慎重处理。
在了解情况的过程中,我发现潘超斌盒中的其他蚕蛾表现都很正常。我的那只雌蛾还未产卵腹部鼓鼓的,从外表上看并没有异样。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脑中掠过种种可能,却又理不出一个头绪。正在混沌之际,忽想想起一件事来,这下子我心里有了底。
科学课一上课,我马上请学生说说中午为什么批评潘超斌。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学生们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他养了那么多蚕宝宝(蛾),可偏偏把老师的蚕蛾养死了,肯定是他没认真照顾的关系。”
“帮老师养蚕蛾都会死掉,还算什么‘养蚕大王’呢!”
“老师辛辛苦苦把蚕养这么大,他怎么可以这么不小心哪。”……看来,学生们都认为是潘超斌没有好好照料蚕蛾,才导致发生这样的事,所以该批评。
“就算真是潘超斌照顾不周到引起的,那么蚕蛾到底会是怎么死的?”我估计学生压根儿没考虑过这一点,故意抛出这个“炸弹”。果不出所料,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过了一会儿有人迟疑着说:“是被别的蚕宝宝(蛾)不小心压死的吧。”“要么,是别的蚕蛾不欢迎它,欺侮它,所以……”“它会不会是得病了?”小大人张婉湘则说,奶奶告诉过她,妈妈生小宝宝的时候很辛苦很危险,这只蚕蛾可能也是这样的。
针对他们的猜测,我请几个学生上前仔细观察死去的蚕蛾。当学生说没有发现伤痕和奇怪的地方,也不是被压死时,下面的学生窃窃私语,然后一双双眼睛都望向了我。趁此机会,我请潘超斌向同学们说说养蚕蛾的情况:当时,他怕盒子里太拥挤,压到老师的蚕蛾,就把盒子里的蚕宝宝都换到别的地方,只留下蛾和茧子,并且常常打开盒子看看。他感觉到这只蚕蛾行动有点呆呆慢慢的,不像其他蚕蛾那么灵活时,很担心它会不会生病了。不过后来他发现蚕蛾在交配,就放心了。没想到,中午去看的时候,它已经死了。潘超斌说着说着,眼眶又有点红了。
“刚才潘超斌说蚕蛾‘行动呆呆慢慢的’,这种情况也可能是得了败血病。”我扬了扬手中的资料,“但得上败血病的蚕蛾鳞毛污秽,死以后腹部里面的器官变成液体,从身体上脱落下,这些情况蚕蛾都没有。因此老师更加确定了一件事”。我告诉他们,蚕蛾生活、繁衍所需的养分和能量全依靠幼虫时期的积累,交配、产卵没有足够的能量更是完成不了。可他们不知道的是,“五一节”我把养的蚕宝宝带回家去时,正巧碰上了一场暴雨,放蚕的盒子被淋个透湿。从那以后,这条蚕宝宝总是吃不了多少桑叶,一直又瘦又小。结了茧子,也是薄薄的一个,一看就知道力有所不足。所以在交配或产卵过程中出现力竭而亡。听着听着,教室里几个小脑袋低了下去。我一鼓作气,“同学们没有经过调查就乱批评人,这样子不行。其实,这次最伤心的不是老师,而是潘超斌。你们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
“对不起!”“是我们错了!”在同学们诚挚又满怀内疚的道歉声中,潘超斌绽开了笑容。
思考:发生事情时,大多数儿童总是以他们的直线思维简单地做出判断,这是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也与他们科学素养的缺乏有着直接关系。这时教师就需要引领他们分析事实情况,依据科学知识判断发生事实的过程。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假设、验证、搜集资料等)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从刚开始的“明白”变成疑惑,又从疑惑到恍然大悟,进而学到了一些有用的知识。假如当时我只是简单下个结论,那将会错失一次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极好机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