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外销欧洲紫砂壶的风格与工艺特征
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先将中国茶叶由爪哇运到了西欧,中国的饮茶习惯遂由荷兰传至欧洲各国。只要是来自中国的事物,都有着一股难以抵挡的魅力,此亦即西方学者所谓的“中国热”。
先是“中国热”带动了茶叶的外销热,接着茶叶带动了陶瓷茶壶外销,紫砂壶随此潮流进入欧洲。乐宾纳(Donald Rabmer)认为,促成宜兴陶器输入欧洲的主要原因,应是“各国的东印度公司把大量茶叶运往欧洲而促成”。据荷兰东印度公司数据显示,单是该公司自1602年成立至1682年的80年间,运往欧洲的中国瓷器多达1600多万件。相较于如此大量的瓷器,宜兴紫砂壶进入欧洲的数量未有完整的统计,见载于文献的仅达数千件。如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显示,1679年有7箱朱泥茶壶运抵巴达维亚;次年另有320件花纹朱泥茶壶到达欧洲;1680年也有1635件宜兴产品运抵阿姆斯特丹。英国东印度公司亦载1699年有82件朱泥茶壶运抵伦敦;1703年又运达1078件朱泥巧克力杯。即使再加上除档案所载的其他渠道,想必所占比率还是十分微小的。尽管数量有限,但史宾勒(F.St.G.Spenlove)仍说“宜兴炻器(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Stonewares of I―hsing)是少数能在欧洲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国陶瓷类别”。
风格分类
明清时期几乎不曾在中国市场出现的外销紫砂壶,直到近十余年才逐渐受到关注。笔者仅就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陆续汇集的资料,初步将这批外销壶的造型风格归纳为两类:
1、纯粹中国本土风格的紫砂壶
在销欧紫砂壶中,有一批数量相对较少的传统风格茶壶,它们身上虽然常有欧洲工匠添加的金属镶饰,实际上仍与中国本土的紫砂壶无异。此类紫砂壶的原始市场是中国本土,制作动机并非外销,但在历史的机遇下,它们被船员从沿海口岸的陶瓷店随机购入,作为小额贸易货物进入欧洲。美国庇博地?埃塞克斯博物馆(Peabody Essex Museum)藏有纸本水粉外销画《瓷器铺》,描绘19世纪初期广州口岸的“广发号”陶瓷店的场景,在满店的瓷器架上可看到不少茶壶的身影。
近年由南京博物院等部门考古专家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宜兴蜀山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一件直筒紫砂壶残件,其形制与工艺特征与另件1785年之前输入瑞典的直筒紫砂壶几无二致。此件提梁壶输入瑞典后,被加以金属镶饰,从提梁把上的铭文可知是1785年由瑞典银匠皮特?约翰?尼育斯特德(Peter Johan Ljungstedt)装镶于斯德哥尔摩。
2、迎合欧洲装饰品味的紫砂壶
严格来说,具有积极动机、为欧洲市场特意制作的茶壶,是最典型的“外销欧洲紫砂壶”。乔克博士(Dr.C.J.A.Jorg)认为:“宜兴炻器的西传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中国外销货品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而且是为迎合欧人或荷兰人的品味而特别烧制。”这些茶壶都拥有繁简不一的装饰纹样,大抵又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型的数量最多,主要是在传统茶壶形制上强调“中国品味”的装饰,是外销壶的主流。
第二类数量较少,但装饰纹样更为繁复,形制尤其怪异奇巧,显得唐突于传统,远远脱离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尽管它们的确是被制造于宜兴,但却带着一丝遥远而陌生的异国风味。孟德卫(David E.Mungello)提及:“虽然中国风在欧洲人眼中充满着中国风格,中国鉴赏者却很难认同那些东西是中国风格的。”宜兴陶瓷文献对此付之阙如,但参考景德镇外销瓷的文献,如蓝浦在《景德镇陶录》提到“……贩去与鬼子互市,式多奇巧,岁无定样”。其他文献亦有记载:“十三行向中国的中间商提供陶器、银器、锡器、料器或木制的模型,转交给景德镇的瓷匠。还提供大量图纸,指定尺寸、数量和装饰要求。”据此可推断,这些奇巧壶式应是由欧洲提供给宜兴陶工的订样。
工艺特征
销欧紫砂壶的工艺特征初步梳理如下:
1、器形:通常以传统紫砂壶的形制为“原型”,再予以不同程度转换,唯一的目的是“如何彰显中国品味”。可以明确察知制作外销壶的陶工是如何从传统紫砂形制中寻求创作养分的。 在外销壶的器形结构中,茶壶的流、把等配件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大量的动植物纹,如龙首,枝叶被广泛地装饰于壶把、壶嘴上,并且多半呼应着壶身纹饰。而壶钮与壶盖也是重要的舞台,桃实、曲竹、动物都是常见的壶钮形式,其中立体雕塑的动物钮,尤其狮钮更成为最受欢迎的装饰形式之一。 外销壶的容量不一,大至容水数升,小到不满盈握,但都明显呈现出“重视装饰,忽略实用”的造型倾向,相信这与彼时欧洲炫耀性消费风尚有关。例如德国费弗雷特堡(Favorite Castle)设立于17世纪的藏品陈列室中,绝大部分的宜兴陶器都硕大厚实,壶内甚至未通流孔,已完全脱离紫砂壶的实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