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出去”先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走出去”先声

中国文化“走出去”先声   摘要: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正在由“请进来”转向“走出去”,迫切需要历史经验。萧乾是一位中外文化交流先驱,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向英语世界译介中国文学和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卓越贡献。萧乾取得的成就,固然离不开历史的机缘,但把可能变为必然的是他深沉的爱国心和民族文化自豪感、深厚的中英文学、文化和语言功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西方对待中国文化态度和倾向的了解,最后还有他个人的勤勉和为文化交流所作的充分准备。   关键词:中国文化;“走出去”;译介先驱;萧乾   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6—0173—03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走向世界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逐渐从上世纪80年代的‘请进来’转向了‘走出去’,战略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①考察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史无疑会对“走出去”的战略提供历史的经验。在这一领域,萧乾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名字。他是一位蒙古族作家、记者、编辑、翻译家,还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在向英语世界译介中国文学和传播中华文化方面更是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一、萧乾文化译介活动的成就萧乾早期的文化译介活动主要集中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求学和旅英期间,那也是他向英语世界传播中国文学和文化最活跃的时期:包括为《中国简报》所作的译介工作,为《辅仁杂志》翻译的三部中国剧本,协助斯诺编译的《活的中国》(第二辑)以及在英进行的各类演讲、出版的包括自译短篇散文小说集在内的五本英文著作。   1931年萧乾接受美国青年威廉·安澜的邀请,负责由他主办的英文刊物《中国简报》的文艺版,先后译载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徐志摩、闻一多、郁达夫、章衣萍、沈从文等中国新文艺代表作家的作品,并对这些作家作品进行简单评介。在《中国简报》第八期,萧乾列出了一个更加宏大的计划,包括继续译介中国当代作家作品,出版系列文学专号等内容。尽管该计划由于经费原因未能具体实施,但萧乾所做的是前无古人的开拓性试验。他承担了选择作品、评介作品和翻译作品的大部分工作,为中国文学后续译介工作埋下伏笔。   1932年,萧乾在《辅仁杂志》上陆续翻译了三部戏剧作品,分别是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中的《王昭君》、熊佛西的《艺术家》和田汉的《湖上的悲剧》。《辅仁杂志》是一份面向全世界天主教文化界发行的英文月刊,萧乾将他的这些翻译称之为在《中国简报》上汉译英工作的继续。   1933年萧乾开始同杨刚一起帮助美国记者斯诺选译《活的中国》第二辑。他们共同选出了包括柔石、茅盾、丁玲、巴金、沈从文等14位作家的17篇小说,还收录了萧乾的《皈依》和失名(杨刚)的“日记拾遗”。这些作品的初译基本都由萧乾完成。这部《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的英文版在1936年由伦敦乔治·G·哈拉普有限公司出版。借助帮助斯诺编译《活的中国》的经历,萧乾把众多优秀的中国作家介绍到西方世界。   1939年10月,萧乾赴英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并兼《大公报》驻英特派记者;1942年夏,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英文系读研究生,主修文学;1944年6月离开剑桥,投身“二战”反法西斯战场的采访直至1946年6月回国。萧乾旅英共七载,在“二战”的背景下继续着“沟通土洋”②的努力:让中国了解“二战”状况,也让世界了解战时中国。七年之中,他同援华会、国际笔会和伦敦笔会中心以及剑桥各种社团往来频繁,多次进行关于中国的演讲,为介绍中国文化做了大量工作。他在英国出版的五本英文著作是介绍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它们从不同角度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架起了一座桥梁。China but not Cathay(《中国而非华夏》)和A Harp with A Thousand Strings(《千弦琴》)两本编著以泛览中国为目的。前者介绍中国概况,后者对中国的文化作了多角度的描述,在当时也可被称为一本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文化大全。Etching of A Tormented Age(《苦难时代的蚀刻》,是萧乾应贺尔门·欧鲁德约稿,为他主编的《笔会丛书》写的一部书。该书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的“文艺复兴”,即白话文运动,分析了为何一直以来闭关自守的古老中国要进行这样翻天覆地的文学改革。萧乾把中国现代文学称为“正在成长的一棵幼树”③,并通过后续的几章接连描述了这株幼树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和翻译各方面受到的磨砺和成长过程。在萧乾所描述的这幅文艺图中,有对战时中国文艺的思考,对文艺发展趋势的分析,也不乏对重要作家作品的评析。The Dragon Beards Versus The Blueprints(《龙须与蓝图》),收入了他的两篇演讲和两篇对印度的广播稿,表达了他对战后文化进行的思考。萧乾把龙须比作中国的传统,把蓝图和足球比作近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