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语文论文:融文本感与写作本位阅读教学谈
语用秘妙之曲中不容忽视的文情脉脉
——融文本情感与写作本位阅读教学谈
[摘要]当我们的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遭遇文本的情感价值时,我们需要融合文本的情感价值,通过深读体验,入情中体会语言的灵性;在词语色彩中想象揣摩,在揣摩对比中感受情趣横生;在结构形式中体验表达,在表达秘妙中体会情理相融;在作者情感体验中仿写;在仿写摸索中学会移情别练。当然,这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紧扣单元目标串联文本情感;紧抓文本特色凸显文本情感;明确提纲思路提炼文本情感。让学生模仿着走上这样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才是王道。
[关键词]语用 写作本位 阅读教学 情感价值
低眉信手:春晚中的小品《扶不扶》折射出了一些令人深思的东西,固有的一些传统美德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不得不通过一些媒介来传扬,呼唤回归。人情淡漠是无情啊!语文是什么?有人说,语文,是一个人对生命的理解和诠释,它承载一种力量,震人心魄,润物无声。特级教师王木春说,语文是语言,是文字,是文学,是文化,但这都改变不了语文的深刻本质:语文最终还是养育一个人、一个民族高雅趣味、高尚精神的源泉。那如今的语文课堂,在注重实效,传授言语技能的同时我们还能找寻些情意浓蜜的影子吗?
崔峦曾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提出和“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说再见后,就兴起了一种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模式,似乎读写结合才是阅读本位的教学,故,一节课不安排一点小练笔似乎就体现不出语文味。2008年,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曾就“写作本位:读写观念的重构”的问题对潘新和先生进行了访谈。得到了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定位——基于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新修订的语文课标说:“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笔者就在想,编者选择这么优秀的文学典藏收入我们的教科书,目的是什么?作为阅读教学,最终的目的又是什么?语文的基本能力不是听说读写吗?一味地强调写作,是不是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迹,尤其是当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遭遇文本的情感价值时,该不该尊重?
转轴拨弦三两声 曲调已成情却非
一次研讨活动中,某教师就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对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进行教学。在体会作者文字运用的秘妙时,一生的练笔反馈为:
于是——读书的时候,日子便从读书中过去 了;做作业的时候,日子从作业中过去了······
教师听后,频频点头。张守仁曾指出“散文是内心的独白,是对读者朋友的倾诉,写散文就是要顽强地表现自己。”朱自清这篇散文《匆匆》最为吸引人的是作者运用细腻独特的笔触刻画着时间的流逝,感叹时间流逝得快的同时又对在这样的一段时间里自己无所作为而惋惜与无奈。显然以上学生举的例子“读书”和“做作业”明显是偏离了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首先带领学生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聚焦第三自然段,在读的基础上,请学生品一品,划一划朱自清认为哪些时间是匆匆过去的?再请学生观察这些事物都有什么特点?显然作者运用比拟,将时间幻化成可见的形象,而这些事物在我们流逝的时间长河里,充当了一个形影不离,但又能剥夺我们想有所作为的时间的一份子。作者的时间匆匆,那么你呢?你能否也学着作者的笔触选择身边的点滴生活赋予时间生命来写写呢?在经过这样的一番指导铺垫后,一生这样写道:是啊!贪玩时,日子从淘气中顽皮跨过;在和小伙伴聊天时,日子在闲聊中跳过去;看电视时,时间从屏幕上滑过去……
笔者认为基于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不能一味为了写作而写作,不能一味地让学生体验一种文字结构,因为有时候,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也在传递着一种文字运用的独到之处的同时还夹杂着他想要传递给我们情感性的东西,正是因为这些情感的激发才会在笔下自然流泻下这么优美的文字。
谱成曲调情先有 朗读声里觅情音
如今的课堂似乎在蜻蜓点水中度过了文章的内容,留出更多的时间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结构运用的独到之处。没有充分的读,学生能感受到的只是作者运用文字的结构形式,或者是文章的结构,却没有体会作者运用这些语言、结构形式的真正内涵。教材选编的课文,寓意哲理,或散发智慧之光,或流露至爱之情……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该只局限于知识,培养能力,更应该通过这些灵气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而朗读就首当其冲能担当其责,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他们以自己的不同需要去建构一个意义生成的过程。这中间的媒介就是语文教师。笔者在教学《卡罗纳》时就做了一些尝试:
在学生对文本充分的朗读、阅读的基础上,我留大量的时间给学生交流碰撞自己所领悟到的大家对卡罗纳的关爱之举。现在我们老师似乎谈内容色变,将内容一笔带过。可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对于内容的感知是不全面的,尤其是对于情感的体悟,很需要朗读感悟去揣摩情感之味。之后再留出一部分时间来教给他们所不知道,那就是文章的写作训练点。从写作的角度来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