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正义者』.docVIP

『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正义者』.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正义者』

『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正义者』   运笔裹挟风雷,落字金戈铁马。他以一个记者的敏锐和独特视角,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中国的西北角》,让一篇战地通讯显得如此厚重、雄奇和充满色彩。仿佛一种召唤,一种责任驱使,他峭壁立马,正义凛然,凌空呼啸。血色残阳下的卢沟桥、台儿庄在他的通讯中被全景式悲壮呈现,震撼着华夏大地。他振臂一呼,热血青年记者景从云集,从此,“中国青年记者学会”被镶嵌在中国新闻史上熠熠生辉。他以“长江”命名,千里奔腾,气势磅礴。在中华民族的抗争与呐喊中,他义无反顾,携声挟雷,笔动春秋。他走进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新四军中的文化骄子。他就是在中国新闻史上名声显赫的范长江。   两次秘密离桂与九个月漫漫长路   抗战爆发后,作为《大公报》著名记者的范长江奔走于热血战场,发表大量战地通讯,为《大公报》赢得了声誉。然而,却因一篇政论文章改变了范长江与《大公报》的关系。此文即《抗战中的党派关系》。它与《大公报》总经理张季鸾的理念大相径庭。裂隙由此产生并不可愈合。范长江以一种“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姿态,放弃了报馆让其统领战区记者随蒋介石大本营,并配有专车、电台的优惠条件,毅然选择离开。这是一次重要抉择,他摆脱了羁绊,挥洒出一个正直记者的道义与人格的力量。   范长江一直有个心愿,即成立一家“没有资本家”的新闻通讯社。这便是“国际新闻通讯社”的缘起。1938年10月,范长江以社长身份与同仁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新闻阵地,并与国民党国际宣传处签定供稿协议。这是一个特别的团队,拥有专职和兼职记者200左右,遍及内地、港澳台以及南洋等地。国新社的意义在于打破国民党中央社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免除进步新闻工作者的后顾之忧,“支持他们不为五斗米折腰,一旦失业,合作社性质的国新社就是退路。”所以社友们都称国新社为“我们的家”。范长江将记者安排到前线战区采访报道。可以说,战时媒体的大量稿件都来自于国新社。范长江的视野由此更加开阔。他访问延安,采访八路军,与共产党人周恩来、董必武、胡愈之成为朋友。后来在周恩来的介绍下成为中共秘密党员。   1939年底的一天,国新社派往皖北采访的记者李洪,因报道新四军抗战而遭到桂系李品仙部队活埋。范长江闻讯悲愤地大喊:宣传抗日,何罪之有?从此,范长江对新四军抗战有着更多关注。   1941年,因皖南事变的爆发,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团结抗战的“政治曲线”瞬间降到“零点”。时在广西桂林的范长江成为国民党重点迫害对象。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主任李克农根据周恩来指示,通知范长江立刻转移。4月,国民党中宣部下令同时关闭“青记”和国新社。   秘密撤退到香港的范长江遂与邹韬奋、夏衍、金仲华、乔冠华等创办了中共在香港的第一份报纸《华商报》,并依托香港的特殊地缘优势,进行抗战宣传。及至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失守。范长江又与驻港进步文化人紧急大撤退。其中除柳亚子、邹韬奋抵广东外,范长江与茅盾、田汉、夏衍、洪深等均到达桂林。国民党当局对众多进步文化人云集桂林颇多顾忌,要求全部移至重庆,经过“思想考察”后“再酌任用”。   范长江此时已有清晰目标,即往新四军苏北抗日根据地,从事抗战新闻工作。他在香港已对苏北抗战文化事业的发展颇多了解,心有所属。而此时的苏北文化界亦十分关心大后方的这位同仁。早在范长江与沈谱燕尔新婚时,在苏北的《江淮日报》就曾报道过范长江婚讯,以及其岳父沈钧儒先生的贺勉诗。其中“行俟胜利日,再饮合欢杯”成为佳话。青记会遭查封后,《江淮日报》载文抗议,高度肯定青记会为国家为民族服务的赤诚以及功绩。苏北文化协会也发表《告国人书》,“愿作后方进步人士的后盾,热烈欢迎青记总会从不要文化的地方移到急迫需要文化的地方―新苏北来”,“长江先生等之事业,在此当有更坚强之保证”。   一面是摧残,一面是欢迎。泾渭分明,不难抉择。时在重庆的周恩来得知范长江的想法后,特派张友渔秘密抵桂转告党组织同意他的选择,要求范长江立即启程。   又是一次秘密离桂。在一个风雨之夜,范长江乔装潜行,经湖南、湖北,然后由长江水路抵沪,最后辗转至苏北盐阜区。由于途中困难重重,这一走竟历时九个月。可谓长路漫漫。此行,范长江夫人沈谱曾如此记述:   “组织上决定让长江到新四军里去。我要同他一起走,他就走不成。因为,我们住的公寓主人同特务有关系。于是我就留下来,掩护他走,什么东西都不动。那天正好下大雨,他拿了很简单的行李,到一个小站上了火车。我送他回来,有人问我,他到哪里去了?我说,他到阳朔看山水去了,雨中的漓江景色是很迷人的。长江从此不回来,所以有人甚至对我说‘你被长江遗弃了’。我心中当然有数,也只好装出愁眉苦脸的样子。”   正是沈谱的“被遗弃”,掩护着范长江一路前行。他的前方虽没有漓江景致,却有着根据地一片云霞灿烂与朗朗晴空。   连续两个电文传布苏北观感   停翅港,苏北阜宁县的一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