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后殖民解读与挪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暴风雨后殖民解读与挪用

暴风雨后殖民解读与挪用   [摘要]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在后殖民批评中被看作是殖民主义寓言,其中普洛士帕罗和卡力班分别是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象征。这个批评视角的形成与加勒比海地区原殖民地作家对《暴风雨》所进行的解读和挪用具有前因后果的关系。文章一方面从加勒比海地区作家莱明、雷塔马、塞萨尔等人的作品中,看殖民地作家在反抗殖民主义、寻找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如何对《暴风雨》和西方学者的研究加以挪用,另一方面回到莎士比亚原著,寻找使挪用成为可能的线索。   [关键词]莎士比亚;《暴风雨》;加勒比海作家;挪用;后殖民主义   [中图分类号]1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10)03―0093―05      一、序 言      莎士比亚的剧本《暴风雨》讲的是被篡位后流落荒岛的米兰大公普洛士帕罗如何兴风作浪,将他篡位的兄弟及其随从好友引至岛上加以惩戒,最后前仇冰释,皆大欢喜,一起离开荒岛返回米兰。在普洛士帕罗之前,荒岛上原来住着女巫西考拉克斯,卡力班是她的儿子,普洛士帕罗来了之后,卡力班沦为他的奴隶。荒岛上另外一个原居住者是爱丽尔,曾经被女巫用魔法禁锢在树干里,普洛士帕罗解救了爱丽尔,他从此成为普洛士帕罗的随从。对《暴风雨》的研究和批评通常会涉及这三个人物的象征意义。有评论者从艺术寓言的角度去阐释这部作品,将普洛士帕罗看作是有丰富想象力的思想家和艺术家,是智慧与理性的象征,爱丽尔和卡力班则分别代表了人性中超然和自然两个方面。这种解读的延伸,就是把普洛士帕罗当作莎士比亚本人的化身。19世纪后半期比较有影响的评论认为,普洛士帕罗最后将魔法书投入水中,隐喻着莎士比亚退居故乡之前向舞台和观众所作的告别。当然,后来的研究表明,《暴风雨》并不是莎士比亚最后一部作品,封笔之作一说并不成立。除此之外,20世纪还有批评家从宗教的角度对该剧进行阐释,认为普洛士帕罗与爱丽尔分别象征着上帝和人类的意识,卡力班代表的是邪恶;卡力班与斯蒂番和特伶口的相遇以及其后发生的故事被看做是圣经中人之堕落的重演。   早在17世纪初,就有批评家留意到《暴风雨》与西方对新大陆航海探索以及随后的殖民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也很自然使作品与殖民主义联系起来。不过早期这方面批评所关注的,更多是对作者可能产生影响的历史事件。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兴起,后殖民批评才进入英美主流批评的视角。将普洛士帕罗和卡力班分别看作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化身,是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对《暴风雨》批评的主调,曾经引起莎评界资深学者维克斯(BrianVickers)和布鲁姆(Harold Bloom)的愤慨,认为这种批评方法将莎士比亚简单化和政治化,有碍从艺术的角度深入研究。他们指出,普洛士帕罗在剧终时乘船离开了荒岛,显然并没有将荒岛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怎么能说他是殖民者呢?   然而,即使对殖民主义视角不以为然的批评家也不会否认,《暴风雨》在创作源头就与英国早期殖民扩张和欧洲人与美洲“野蛮人”的接触密不可分。《暴风雨》上演之际也是英国从朝廷到民众对美洲新大陆产生浓厚兴趣之时,殖民美洲已经是现实,而不是想象。1609年一艘英国船在百慕大群岛附近遭遇暴风雨沉没,幸存者在荒岛上生活了八个月,斯塔齐(William Stachey)根据亲身经历对事件进行了描述。对《暴风雨》原始资料的研究表明,斯塔齐的作品对莎士比亚的创作应该有直接影响;此外,卡力班这个名字的来源也显然跟美洲印第安人部落的名称或者欧洲人当时想象中的食人生番相关。这些关联将《暴风雨》置于殖民主义的历史背景中,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批评的聚焦点。   至于后殖民批评的源头,正如哈尔蓬(RichardHalpern)所指出,西方学者的殖民主义批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被殖民地人民的“文化、政治和军事抵抗”;如果西方学者今天不可避免地会在《暴风雨》中看到殖民主义的影子,那是因为殖民地的反殖民主义作家打开了他们的眼界。贝特(Jonathan Bate)也认为,早在西方学者从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分析《暴风雨》,为卡力班声张正义之前,来自殖民地的作家已经对《暴风雨》进行了革命性的解读和改写。本文将介绍20世纪60年代加勒比海地区作家在抵抗殖民主义,构建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对《暴风雨》的解读、挪用和改写,然后回到剧本,从卡力班的角度看剧中人之间的关系和故事,揭示莎士比亚的文本如何为反殖民主义作家的解读和挪用提供了线索。      二、挪用《暴风雨》:欧洲人的视角      当布鲁姆和维克斯对莎评政治化表示愤慨时,他们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为政治目的而挪用莎士比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只是在过去,当莎士比亚被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所利用时,人们往往视而不见。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