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声韵格律美学价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诗歌声韵格律美学价值

中国古代诗歌声韵格律的美学价值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灿烂辉煌。古代诗歌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和古代诗人极力张扬诗歌的声韵格律的美学价值有重要关系的。古代诗人在不变中求变,在复古中创新,铸就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辉煌。      一、音乐美      1、旋律美。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礼记?乐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面发展。但是,中国古代诗歌并没有与音乐彻底分离,诗三百、汉乐府、南北朝民歌、宋词、元曲、清弹词,诗歌的脚步与音乐的旋律始终相随相伴。李泽厚说过:“盛唐诗歌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音乐的旋律美成就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辉煌。   2、民歌美。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还突出地表现在吸取古代民歌的刚健质朴、自然清新的美学风格上。《诗经》中的民歌,奠定了我国诗歌的民族特色。屈原《离骚》学习楚歌,形成新鲜自由的骚体。曹氏父子学习乐府和楚辞,开创了“建安风骨”的美学风范。鲍照继承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   3、情感美。刘勰《文心雕龙?乐府》中说:“夫乐本心术,故响浃肌髓。”音乐本来是用以表达人的心情的,所以它可以透入到人的灵魂深处。从《诗经》开始,中国古代诗歌就显示出了抒情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而这一特色的形成恰恰是音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强化了诗歌的抒情特征,反过来诗歌的抒情特征又推动了诗歌的音乐化倾向。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音乐的终点往往正是诗歌的起点,而诗歌的终点又正是音乐的起点,在这样的来回反复中,诗人的伤春、悲秋、离别、怀乡、爱恨、人生、宇宙天问……每一种细微的感情都被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最终铸就了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为主的美学风格。      二、汉语美      1、整齐美。汉字单音独体,词句易于整齐对称。《诗经》大多是整齐的四言,汉魏六朝乐府以整齐的五言为多。《离骚》这样的长诗也以四句或八句转换的方式把全诗划为若干相对整齐的小节。西文单音字与复音字相错杂,意象尽管对称,而词句却参差不齐,难以形成整齐美。   2、意象美。汉语逻辑性不强,语法松散,由于追求格律、平仄、韵法,常常使词语省略,语序颠倒、语句错杂,这样更增强了汉语的形象性、意蕴性。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九种景物不用任何关联词组合在一起,构成鲜明、生动的意象之美,可谓“状溢目前,情在词外。”这是其他语言很难办到的。   3、声律美。中国字尽单言,所以双声字极多,容易形成协声。如《国风》中的《关睢》,就有“睢鸠”、“之洲”、“参差”、“辗转”等双声字。汉字大半以母音收,押韵和叠韵是最容易的事。西文同韵字则母音以后的子音亦必相同,押韵不易。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14个叠字,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回顾寻觅的恍惚悲凉的心态,是汉语声律美的典型写照,西文难以企及。汉语音调多,发音繁,极易走向格律的美学追求。      三、和谐美      1、内部和谐美。《文心雕龙?声律》篇说:“声得盐梅,响滑榆槿”。声韵要如咸盐酸梅配合得当,把榆实、堇菜调和得美味可口。古代诗人一直追求声律内部的有机整体之美。古代诗歌由四言发展为五言、七言,不仅因为五言、七言较四言在内容表现上具有更大的空间,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每句字数由偶数变为奇数,双音词和单音词互相配合,吟唱起来就能从错综里得到和谐,韵律不至于单调板滞而富于灵活性,而四言诗只能使用偶数词语,不能充分表现韵律的抑扬顿挫。古代诗人追求的声律之美,是“中和”之美,是不同音素的对立统一,《国语》中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外部和谐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给诗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歌的声韵格律的美学追求,必须与诗歌的“情”、“义”、“言”相和谐。近体律诗综合了汉语的语言、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特点,把诗歌的声韵格律与诗歌的“情”、“义”、“言”融为一体。杜甫十分重视诗歌的声律,自称“迁辞必中律”、“晚节渐于诗律细”、“新诗改罢自长吟”。他的律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使人忘其为律诗,形成了“沉郁顿挫”的和谐之美。   3、天人和谐美。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美学的最高理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宇宙万物都是异质同构的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