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材两则辨析.docVIP

关于教材两则辨析.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教材两则辨析

关于教材两则辨析   “植杖”的“杖”辨析   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一句的理解,历来意见很不一致,主要集中在对“植杖”的理解上。人教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或植杖而耘耔”注:“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植,立,扶着。耘,除草。耔,培苗。”(2006年版27页注[20])把“植杖”理解作“扶着拐杖”已经广为认可。徐中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也释“植杖”作“把杖竖立在地上”(上海古籍1987年版,三册,372页),冯其庸《历代文选》作“插杖于田边”(中国青年1997年版,360页),《中华活页文选》作“把杖放在一边”,并注“植,同‘置’”(中华书局1962年版,663页)。   而杨宝生先生《“植杖”释义勘正》(载《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7期)一文认为,此“杖”不是“手杖”,而是“犁杖”;“或植杖而耘耔”即是说“有时手持犁杖除草培苗”。相类的用例还有《论语·微子》“植其杖而耘”,苏轼《东坡题跋》“非古之藕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耘”是除去苗间的草,“耔”是用土培苗的根部,用犁杖于禾垄中耕耘时,犁铧既犁翻掉其中的杂草,又将翻起的土壤拥培在禾苗的根部。古人是将“耘”“耔”连言,称之为“耘耔”,意思是既除草又培苗。   杜广学《〈“植杖”释义勘正〉的勘正》(载《语文学习》2009年3期)一文又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把“杖”释为“犁杖”,工具书不见载,杨文所举两例“杖”字也都不能释为“犁杖”,都是“手杖、拐杖”之意。在古汉语中,“植杖”有着固定的意义,就是“手杖”。古代文人雅士喜欢拄手杖以表明自己的身份,“或植杖而耘耔”的意思就是“有时把手杖插在地上然后去除草培土”。   《语文学习》2009年12期又刊发郑义广《〈《“植杖”释义勘正》的勘正〉之思维误区》一文,支持杨文意见,并就释“杖”为“手杖”的不合理性作了阐释。   陶易《“植杖”的“植”》(载《文史杂志》2010年3期)也认为,此处“植杖”的“植”还是训释为“倚”或“拄”为妥。因为陶渊明在文中主要表现了他的归隐生活乐趣,故而借用《论语·微子篇》中荷蓧丈人“植其杖而芸”的典故。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云:“植,倚也”,即拄着杖之意。朱熹集注则谓:“植,立之也”,亦通。凡遇“植”前主语为老者,“植”后宾语为“杖”时,均应训释为“倚”或“拄”。   笔者以为,上述说法都于义未安。虽然杨文所说的扶犁既除草又培土的耕作方法到今天也还在使用,但是,操作犁杖技术要求很高,也需要一定的力气,并不是什么人都能操作。陶渊明一介书生,怎么可能驾驭牛犁?看来还要另求其义。   陶渊明写作本文时,其时才四十多岁,身当壮年,自然不须扶杖而行,也未见陶渊明平时有喜欢拄杖以示文雅的记载。那么,“杖”的确切意思应该如何判定?这里先要弄清陶渊明诗中写的是在水田里还是在旱地耘耔。我们先来看“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应怎么理解。   “登东皋以舒啸”,课本注:“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呼啸。皋,高地。”(27页注[21])此也是常见选本的通解,但此说有可商榷处。据涂宗涛《苹楼夕照集》(山西古籍,1998年版75页)引郑权中《通假字萃编》说,“皋”不当作“高地”解释,而是指沼泽或水田。《说文》段注:“皋,气白之进也。……气白之进者,谓进之见于白气滃然者也。……皋有训泽者,《小雅》‘鹤鸣于九皋’,传曰:‘皋,泽也。’泽与皋,析言则二,统言则一。”   “东皋”既然是指沼泽或水田,那就不能用“登”字了。原来,这里的“登”字是“癹(bá)”字之误。“癹”是指用脚把草踏杀,《说文》:“癹,以足踏夷草。”因古人不识癹字,二字又因形近,常常出现误用。《左传》《周礼》中,即有将“癹”字误为“芟”的。桂馥《札朴》卷二“芟夷”条称:“成十三年传,‘芟夷我农功’,按:《说文》癹,以足踏夷草,引《春秋》传‘癹夷薀崇之’,馥谓芟夷当为癹夷。夷,平也。”王筠《说文句读》“癹”字下称:“《周礼·秋官·叙官·薙氏注》引作‘芟夷薀崇之’,似亦后人不识癹字而改以既讹之《左传》也。”   由上可知,“登东皋”当作“癹东皋”,意谓下水田除草。又,潘岳《秋兴赋》“耕东皋之沃壤兮”,李善注:“水田曰皋,东者取其春意。”这里的“东皋”即是指春天的水田,陶渊明诗也应是本于潘岳,也是指春天的水田。这样一来,下文“或植杖而耘耔”也就有了着落。“耘”是除草,在水田里除草,就得用脚“癹”;“耔”是培土,即将所除之草混着稀泥封在稻禾根部。因是用脚除草,往往要拄一根杖以省气力。至今四川农村还保留着这样的“癹东皋”的耕作方式。此说有理。   因此,“植杖”之“杖”即是耘田除草时扶手以省气力的竹杆、木棒,与老人所拄的拐杖不是同一物;释“植”为“插”为“置”都不对,当如课本作“扶着”讲才妥帖。“或植杖而耘耔”即是说有时手把杖杆在耘田除草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