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阅读与思考中咀嚼语文味道
在阅读与思考中咀嚼语文味道
从教十几年来,一直很庆幸自己能够是一位语文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走进文学的殿堂。曾经与学生一起为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而喝彩,为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而感叹。可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形形色色的教改实验,也时常感觉到许多课堂上“语文味”的缺失:语文有时成了“包打天下”“语文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尤其是多媒体进驻语文课堂以后,因为其宽泛的资源环境、动感直观的画面、便捷简易的操作,颇受广大教师的青睐。毋庸置疑,多媒体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确实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有些时候,我们看到一些非语文因素也悄悄地搬进了语文课堂,简略的背景交代变成历史演义,作家作品介绍变成人物掌故,这些都在许多语文课堂上出现过。而这些,无疑会导致语文课堂上“语文味”的缺失,从而会导致学生语文感受与领悟能力的丧失。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几点尝试,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咀嚼语文的“味道”。
一、巧“加”妙“减”品读语文味
指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对原文的标点、字词、句子、段落等进行适当的添加或删减,让学生在阅读中比较推敲,深入品读语文的“味道”。
例如,教授《亡人逸事》一文。孙犁的散文讲究情感的节制,含蓄蕴藉,朴素洁净,像在水中淘洗过似的,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大美”。可是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这种美却有一定的难度。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写作:“12年过去了,孙犁,一位69岁的老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下这么多的文字的?请阅读课文,并选取1~2个描写细节的文字,在其后加上几句抒情性句子。”
学生在“纺线细节”后续文:“可是,我心中对妻子的那份爱,掺杂着心疼与感动,好似那总也纺不完的线,缠绕在心间,一日一日,一年一年,情思不竭。”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一丝幸福的笑容”后续文:“不知怎么,我看着她,泪突然止不住了。”
“我对你们……你们应该记着”后续文:“是啊,我也该好好谢谢她,谢谢她给了我爱与幸福,给了我生活里最灿烂的一缕阳光。”
“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后续文:“那纺锤的声音不是敲在你的手上,而是敲在我的心上,一声一声,一下一下……”
加上这些文字后,与学生一起阅读,思考讨论加上这些文字好还是不好。最终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明确:浓妆艳抹易,平淡自然难,做到“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淡而有味”就更难。
在教授《荷塘月色》时,针对文中“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指导学生删掉文中的“觉”字,通过阅读、比较,学生便会理解貌似简单地少这一字,则真成了客观上自由的人,而不再是一种主观感受。但实际上这自由、轻松与愉悦只是短暂的,甚至是一种逃避和自欺,一个“觉”就使得文字的背后有了一种深沉的无奈和忧伤。去掉“觉”字,文章便少了无穷意味。还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中的两个“一定”,去掉之后学生便会明白,两个“一定”强调了作者内心深处难言的苦衷和深刻的无奈,不能轻易删掉。语文的味道便在这加加减减中咀嚼出来了。
二、置换“面孔”品读语文味
采用置换原文中的标题、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进而品味课文的味道。
例如,教授《伶官传序》,把文中的“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改为“盛衰之理,并非天命,实乃人事也”或“盛衰之理,虽曰天命,然亦乃人事也”,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感叹句和反问句的力量,这样学生在阅读和比较中不仅明确作者的观点,亦明确作者的情感所在。
教授《项脊轩志》,把文末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改为“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每睹树遂忆吾妻”。让学生通过阅读品味原文含蓄地用景语结束全篇,把悠悠不尽的感情轻轻收住,让“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回声荡漾在人们的耳际,更易扣动读者的心弦,从而情不自禁地引发读者凄婉惆怅的共鸣。
教授《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尝试让学生把题目改为“一滴水换一滴眼泪”或者“一滴眼泪,一滴水”,让学生讨论思考更喜欢哪一个并阐明原因。有学生喜欢原题,认为此处的“换”是回报的意思,是站在伽西莫多的角度以感恩的心情来表达的,“这是一滴生命之水、恩慈之水,是以德报怨之水,我只好用我的真情之泪来交换和回报了”。把眼泪放在前面,有突出强调“眼泪”的用意,用人性的美善唤醒人性的美善。也有学生喜欢“一滴眼泪,一滴水”,认为这样更具有美感,具有文化色彩,把眼泪和水并列在一起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有学生提到“换”这个字有功利色彩,应该去掉,等等。还有学生从课文内容的角度提出文章的内容是爱斯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