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丽萍烦恼批判风波历史解读与思考.docVIP

对丽萍烦恼批判风波历史解读与思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丽萍烦恼批判风波历史解读与思考

对丽萍烦恼批判风波历史解读与思考   【摘 要】1942年创作于晋绥根据地的小说《丽萍的烦恼》,以女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婚姻为主题,揭露根据地婚恋问题以及官僚主义作风和物质不平等现象,有其深刻的现实素材和创作气候。《丽萍的烦恼》受到批判,则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批判“暴露黑暗”文风和整风的必然结果。通过《丽萍的烦恼》批判风波,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文艺座谈会前后根据地的政治文化生活状况,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也有历史借鉴和启迪作用。   【关键词】《丽萍的烦恼》;批判风波;历史解读;历史启迪   【中图分类号】K26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570(2016)12-0008-06   1942年,因创作《延安颂》歌词名噪一时的莫耶创作小说《丽萍的烦恼》。小说在“暴露黑暗”思潮影响下,用比较尖锐的笔调,以女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婚后的隔阂以及由此暴露的“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家庭妇女”与“革命战士”等一系列矛盾为主线,揭露了根据地革命干部和女知识青年婚恋观念等方面的问题,也对物质不平等和官僚主义现象进行了批评,希望用“自我批评”这个“有力武器”使党更好发展。因小说对男主人公(革命队伍指挥员)和女主人公(女知识青年)有过多负面描述,文风讽刺辛辣,引起部队干部不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批判“暴露黑暗”文风和整风大背景下,小说成为晋绥地区的反面典型,受到严厉批判。目前,学术界对这次风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过程叙述,停留在“描述”阶段;二是从文艺角度进行阐述。①本文试图在厘清事件经过基础上,就创作和批判背景作一历史考察并探求现实借鉴与启迪。   一、背景:现实素材与创作风气双重作用下的产物   《丽萍的烦恼》创作于1942年的晋绥革命根据地。作者莫耶是一位爱国女知识青年,1938年由其作词、郑律成谱曲的《延安颂》曾传诵一时,成为经典。1938年,莫耶跟随贺龙来到晋西北革命根据地。在抗战第一线,莫耶勤于搜集素材,创作出不少鼓舞人心的剧本、歌曲,贺龙高度赞扬她是“我们一二?师的出色女作家”。这位曾经纵情讴歌延安的红色女作家,之所以写出对革命干部和女知识青年充满讽刺和批判的文章,有其深刻历史背景:一方面,伴随大量女知识青年来到抗日根据地所产生的感情和婚姻问题,为创作提供了现实素材;另一方面,当时根据地文坛存在揭露黑暗、写讽刺文章的气候。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国共两党在民族危难之际,逐步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共合法地位得到承认。同时,通过范长江和斯诺等的报道,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的英勇事迹和革命传奇被广为传播。广大进步青年为中共坚决抗战所吸引,纷纷突破国民党的阻挠奔赴革命圣地延安。“1937年年初,这种风潮(奔赴延安――作者注)开始蔓延,对于年轻的知识分子而言,去延安是最时髦和最时尚的选择。1941年皖南事变后,因国民党封锁,风潮才冷却下来。”①根据1943年12月底任弼时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4万余人,就文化程度言,初中以上71%(其中高中以上19%,高中21%,初中31%),初中以下约30%”②。据研究,这4万人中,女性接近一半。在延安的男女比例中可以反映,1938年延安的男女比例为30∶1,1941年为18∶1,1944年为8∶1③。   虽然女性人数在不断增长,但男众女寡现象依然严重,女知识青年成为众多年轻男同志革命生活之余的聚焦点。这一点,我们从众多亲历者对延安的回忆中可以清晰地发现。“在延安,男女比例实在太悬殊,大概是十比一,男同志对女同志十分感兴趣。”④“女同志在医院,在休养所,在门诊部都占着很大的比例,却似乎并没有使人惊奇,然而延安的女同志却仍不能免除那种幸运: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最能作为有兴趣的问题被谈起。”⑤感情和婚姻问题免不了成为革命之余的焦点。围绕如何看待文化程度不高,但立下赫赫战功的革命干部,以什么作为择偶的标准等话题,各种议论悄然展开。“女同志的结婚永远使人注意,而不会使人满意的。她们不能同一个男同志比较接近,更不能同几个都接近。她们被画家们讽刺:‘一个科长也嫁了么?’诗人们也说:‘延安只有骑马的首长,没有艺术家的首长,艺术家在延安是找不到漂亮的情人的。’然而她们也在某种场合聆听着这样的训词:‘他妈的,瞧不起我们老干部,说是土包子,要不是我们土包子,你想来延安吃小米!’但女人总是要结婚的。”⑥因此,感情矛盾与纠纷也屡见不鲜,震惊中共中央的“黄克功事件”就是典型例子。   创作源于现实。善于观察生活、思想敏锐而深刻的青年女作家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这方面的创作。所以,当被指责《丽萍的烦恼》是“无的放矢”时,莫耶据理力争:“首先,为着说明我那篇《丽萍的烦恼》并非‘无的放矢的东西’,我想简略地谈这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