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激励效应实证分析.docVIP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激励效应实证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激励效应实证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激励效应实证分析   [摘要]文章以中国1997―1999年上市的公司运行到股权分置改革前(2003年)的横截面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股权结构的激励效应。实证研究显示: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法人股比例则与公司绩效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不明显。同时,实证研究发现,以前人们研究中所讲的U型关系并不存在。这一研究结论对股权分置改革后如何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进而改善公司绩效,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股权结构;公司绩效;净资产收益率(ROE)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08)03-0054-04      On the Incentive Effects of Listed-Companies Equity Structure in China   Liu Maoping   (Finance Institute,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2)      Abstract: Based on the cross-sectional data of the listed-companies from 1997 to 2003 in China, the incentive effect of equity is analyzed. The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state-owned shares is inversely related to the company performance, the proportion of legal person shar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ompany performance and the liquid share has less effect to the company performance.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research, it is found out that the U-relationship doesnt exist. This research is helpful to the optimization of China listed-companies equity structur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panies.   Key words: equity structure; company performance; ROE (return on equity)      一、引言      股权结构问题一直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原因是大家发现股权结构对公司的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即股权结构具有激励效应。但这种激励效应到底是什么?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不同股权的激励效应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学术界对此做了持久而激烈的争论。   20世纪40年代,Berle Means(1932)开始的公司股权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可以说是对这个问题探讨的开端。他们认为,随着公司规模的逐渐扩大,股权越来越高度分散。董事会人选往往由公司管理层决定,由于执行成本的存在,小股东不能影响公司决策,形成了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的局面。这种局面使得公司管理层并不按照公司所有者的利益行事,而是千方百计寻求管理者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其结果是股权越分散,公司业绩越差。Jensen Meckling(1976)同样认为,股东被分为参与公司管理决策的内部股东和不具任何投票表决权的外部股东,内部股东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外部股东也理性地预见到内部股东在利益和目标上的背离。但随着内部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双方利益趋向一致,也即股权越集中公司价值也越高。随后,在建立于委托代理理论等基础上的研究中,Grossman Hart (1988)认为,分散的股权结构下,单个股东从监督公司经营、参与公司治理中所能获得的收益低于成本,股东因而缺乏监督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公司绩效。Shleifer Vishny(1986)也认为,只有大股东才可以更有效地监督经理层的行为,有助于增强市场运行的有效性、降低经理层代理成本。   但是,Laporta et al.(1999)认为,当公司缺乏外部控制时,控股股东会牺牲小股东利益以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因此,只有分散股权才有利于提高公司绩效和市场价值。 Demsetz Lehn(1985)以及 HoldernessSheehan et al.(1988)学者更是认为,股权结构根本不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