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习非成是现象探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成语中习非成是现象探析

成语中习非成是现象探析   摘要:成语中的“习非成是”现象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符合语言的约定俗成性,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这一现象的具体表现,分别是成语中的假借字现象、古今异义、套用成语,通过举例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现象存在的广泛性及其运用的合理化,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   关键词:成语;习非成是;假借;古今义异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087-01   成语是一种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作为整体来使用的短语。成语大多是从古代相袭沿用下来的,有一定的出处,多出于典故、故事以及一些典籍佳作中。不同于我们经常使用的惯用语、习语,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富有文采性;其次多为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更替,有些成语的原本使用情况并不是为我们现在所熟知和惯用的那样,在长期的传承和变革中,人们改变了它们原本的意义和用法,进而通过一种社会的约定俗成性将之大众化,并逐渐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认可,最终出现了成语的“习非成是”现象,使之合理化。   在成语的使用过程出现了很多这样的现象,不甚枚举,下面我们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分别探讨一下成语中的“习非成是”现象:   一、从成语中的假借字看“习非成是”现象   在成语的使用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一个完整固定的成语结构,其中的某个字可以换写成另外一个字,出现两个字构成的成语同时并存的现象,其意义是完全一致的;或者是人们使用一个新的字来取代成语中原本所使用的字,从而导致本字被摒弃不用,新字反倒成了大家认可、惯用的字的现象。这两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要讨论的成语中的假借现象,一个是本字,一个是假借字,二者之间存在着及其微妙的关系,由于人们的使用习惯而约定俗成,从而导致“习非成是”的确立。下面分别举例说明这两种情况:   (一)本字与假借字并存而构成的成语   拔苗助长:把苗拔起来,帮助苗快长。《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其苗槁矣。”后多用“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务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只能事与愿违。其实这个成语本应写作“揠苗助长”,而现代人习惯用假借的“拔”取代“揠”,但其意义却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在使用频率上有些差异,二者都为人们所认可、使用。   疾恶如仇:疾是憎恨的意思。指憎恨坏人坏事如同憎恨仇敌一样。《后汉书?祢衡传》:“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如仇。”也作“嫉恶如仇”, “疾”与“嫉”都可以构成这个成语且意义完全相同,我们可以认为其中一个是本字,一个是假借字,由于语言使用中的约定俗成而形成的“习非成是”现象。   (二)本字被假借字取代而完全由假借字构成的成语   点头哈腰:形容恭顺迎合的样子,多用于指虚伪的客气。这里的“哈”本应写作“下”,即点头下腰,也就是弯腰的意思,从字面上来看,用“下”更贴切,意思也更明了。但这里我们应看到它是用了假借字“哈”来取代本字“下”,并且只有“点头哈腰”这一种形式。这个成语出自老舍《四世同堂》:“比他穷的人,知道他既是钱狠子,手脚又厉害,都只向他点头哈腰的敬而远之。”   信口开河:元?关汉卿《鲁斋郎》四折:“你休只管信口开合,絮絮聒聒。”后多作“信口开河”,指随口乱说一气。这里的“河”本应写作“合”,形容嘴巴一张一合的说话,但后人习惯写成“河”,且只存在“信口开河”这一种形式。例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村老老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二、从成语的古今义异看“习非成是”现象   许多成语用今义取代古义,并为人们所接受,从而形成了“习非成是”的现象。下面分别举例说明古今义异存在的两种特殊情况:   (一)古今意义相反的成语而构成的“习非成是”现象   呆若木鸡:这一成语出自《庄子?达生》。“呆若木鸡”指的是斗鸡的最高境界,当属褒义词。但是,不知从何时起,这种褒义的感情色彩就被替换为贬义,形容呆笨或因恐惧、惊讶而发呆的样子。倘使现在有人被说成是“呆若木鸡”,那他是肯定不会高兴的。这就是古今词义在感情色彩上发生了截然的转变,今义成了正义,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愚不可及:古时指大智若愚,非常人所能及。语出《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里原指宁武子为了应付无道的政治局面而假装愚痴,以免祸患,为常人所不及。但是今天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却变成形容人极端愚蠢的意思了。如鲁迅《朝花夕拾?范爱农》:“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   (二)古今意义毫无关联的成语而构成的“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