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市棉花生产中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docVIP

敦煌市棉花生产中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市棉花生产中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敦煌市棉花生产中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敦煌植棉历史悠久,棉花一直是当地的主导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地膜技术的普及推广,棉花生产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宽幅地膜覆盖、高密度栽培、矮化促早、科学调控为主的种植模式。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植棉技术的不断完善,植棉比较效益提高,棉花播种面积由1980年的0.30万hm2发展到目前的1.30万hm2左右,单产稳步提高,由1980年的607.50kg/hm2提高到1 800kg/hm2左右,总产由201.90万 kg提高到2 600多万kg,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棉农的生产积极性高涨。棉花生产已经成为敦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近年来,敦煌市棉花生产出现了徘徊和下滑的趋势,植棉效益有所下降,直接影响了我市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1存在的问题      1.1品种多、乱、杂   受经济利益驱动,种子部门、涉农单位、私营企业和农户纷纷自调、自留、自繁种子,致使棉花种植品种名目繁多,五花八门。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敦煌市种植的棉花品种达20多个,主要是来自新疆和本省相关单位引育的棉花品种,如酒棉6号、7号、8号、陇棉2号、R036、V3、8709、新陆早21号、33号、36号、惠远系列、庄稼汉系列等品种,在我市均有种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品种,未经正规试验示范,就频繁调引,相互串卖,加大了病虫草害的传入、蔓延扩散速率,品种混杂退化机率增加。加之引进品种对特早熟高密度栽培条件不适应,生长期偏长,霜前花产量不高,品质低下。品种多乱杂导致栽培管理的针对性不强,机械化栽培和集约化程度降低,纤维异质化程度因品种多而增加。同时受场地、人力、物资等的限制,棉花分类分级收购、存放、加工难度大,达不到优质优价优用的目的。如2009年生产上种植的石选88等品种,由于生长期长,在10月10日枯霜来临时,有相当一部分棉田才零零星星裂铃吐絮,对霜前花产量、纤维品质影响很大,而且后期摘花费用又增加,棉花的生产效益下降。   1.2栽培管理技术不到位   近年来,我市部分棉农科技意识淡化,认为棉花是传统主导产业,栽培管理仍然沿用以前的模式,对气候条件、栽培技术、病虫发生等情况变化应变能力显得不够强。在具体农事操作过程中,抱着传统的耕作种植技术不放松,认为棉花年年种植,也没有什么新的技术。由于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棉花生产上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整地保墒不够,田间缺苗断垄严重   我市春季风大风多,空气干燥,地面蒸发大,整地保墒对棉花播种出苗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近几年播种出苗情况,出现问题较多,表现为缺苗断垄严重,有时几个村组整体出苗不理想,但其中也有一些农户或者一些地块出苗很好,而品种及灌安根水时间相同,只是整地播种日期不同。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出苗不好的地块,若遇上下雨的情况,雨后又有一部分棉花陆续出苗。这就说明适宜耕地时期不当,墒情不好,引起出苗不全,最终导致收获株数不够,影响产量和效益。   1.2.2脱裤腿打顶不及时,甚者被省略   我市棉花生长发育较为集中,且生长期短,是以精细管理而促进早熟,从而提高产量与品质。脱裤腿打顶不及时,导致现蕾开花推迟,植株高度增加,节间拉长,田间提前封垄郁闭,通风透光性差,蕾铃脱落严重,形成中空现象,后期吐絮裂铃延迟,影响产量品质。   1.2.3化学调控技术跟不上   大部分棉农为了图省事,化学调控只在头水灌溉过后,重喷1次化学调控剂。将现蕾前后和灌溉头水前的2次化学控制都省略掉,前者导致苗期生长过旺,现蕾开花延后,出现高脚苗;后者等到头水地干,地块能下去人时,一般要经过8~10d,棉田的水肥均已经发生作用,棉株长势迅猛,化控时农药用量不好掌握,要么用药太多,抑制住了棉花的继续生长,要么用药过少,棉株旺盛生长,形成旺长植株,已经伸长的节间不可能缩短,反而还有继续伸长的可能,最终导致棉株过高,田间封垄遮阴,通风透光性差。再者就是在摘除顶尖之后,化控不及时,用药量不准确,要么用药过重,造成药害,要么用药过轻,达不到化控的目的,使群尖、侧芽迅速生长,形成倒三角形,棉田封垄遮阴,造成贪青晚熟。有时还需要采取人工措施进行多次喷药,摘除群尖及侧枝侧芽,无形中加大了成本和投入。   1.3病虫害防治上盲目跟从   我市棉花病害主要是枯萎病和黄萎病,防治上多采用种植抗(耐)病棉花品种。在病田类型中,有单一枯萎病田、黄萎病田、枯黄萎病混生田和无枯黄萎病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棉农只注重经销商的鼓动宣传和周围熟人的购种情况,至于自家的地适宜种植什么品种,则考虑的不多。近几年来,棉田出现大面积病死植株,究其原因是枯萎病田不种植抗枯萎病的品种,黄萎病田不种植抗(耐)黄萎病的品种。无病田又种植抗病性好,生长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