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工子弟学校外来教师生活世界及其教育实践
民工子弟学校外来教师生活世界及其教育实践
摘 要:民工子弟学校的外来教师,作为城乡结合点在个人层面上的一种突出体现,在心理上向往着城市,肉体上蛰居在城市,但却在真正意义上敲不开城市的大门,在城市扎不下根来。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使他们的生活世界充满了“流动”的变数,而这一流动性,为人们认识民工子弟学校,理解民工子弟学校中展开的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教育社会学意义的独特视角。本文尝试通过对一所民工子弟学校外来教师的访谈调查,描述他们在城市边缘建构起来的生活世界以及教育实践过程所展现的特色,并借用齐关尔“异乡人”的概念,从无根的漂泊感以及与货币的联系这两个维度,对生活世界与教育实践之有机关联进行解读。
关键词:民工子弟学校;外来教师;异乡人;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9)05-0069-07 收稿日期:2009-02-10
作者简介:杨灿君,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贺晓星,博士,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210093
民工子弟学校,作为一个农村和城市在城市边缘的接合点,本身就是城乡区隔的一个重要表征,打上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烙印。民工子弟学校的外来教师,是适应流动儿童受教育需求而产生的一个新兴群体,同时也是城乡接合点在个人层面上的一种突出体现。心理上向往着城市,肉体上蛰居在城市,但却在真正意义上敲不开城市的大门,在城市扎不下根来,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使他们的生活世界充满了“流动”的变数,而这一流动性,为人们认识民工子弟学校,理解民工子弟学校中层开的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教育社会学意义的独特的视角。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论文的田野研究是在N市的一所被称作“S校”的民工子弟学校展开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与访谈法。在多次前期调研之后,本文第一作者于2007年4月对S校外来教师的日常生活、教学工作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参与式观察,并进行了8次访谈和2次座谈。本论文根据调查所得,对S校外来教师的生活世界和教育实践作一社会学的解读。
S校位于一个城中村的北面,这个城中村地处城郊接合部,是一个外来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有流动人口一万左右,主要来自苏北、安徽、河南等附近省份,S校就是适应这里的民工子女教育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学校有两栋隔着一个面积约为200平米左右的操场、南北相望的两层楼房作为教学楼,正对着大门还有一排平房,作为教师的办公室,办公室的东面是教师宿舍以及食堂。S校创办于2000年,校长是安徽人,男,30多岁,来N市创办学校之前,在安徽老家和上海都当过教师,后来他敏锐地意识到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子女对教育的巨大市场需求,于2000年到N市买下这块地皮,翻新了房子作为教学楼,开办了这所学校。由于房子年代较久,每年都要花大笔的钱进行维修,2006年暑假学校再次进行了翻修,两栋教学楼焕然一新。教室宽敞明亮,地面铺有大理石,教室的课桌椅大部分是公办学校淘汰不要赠送的,也有N市教育局赠送的新课桌椅。由于在城中村办学有较充足的生源,从2000年9月创办至今,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学校共有lo个班级,其中学前班和一到四年级各两个班,五、六年级各一个班,学生500多人,主要来自N市周围的省份和地区,如安徽、河南、苏北等地。
在办学硬件设施上,S校是比较薄弱的,尤其缺乏教学器材。目前,这所学校通过电视台宣传,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硬件设施上得到了较大的帮助。现学校已有图书室、音乐教室,有一台钢琴和50台电脑。软件设施方面,虽然与公办学校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与N市其他民工子弟学校相比,状况还算不错。学校共聘请了17位教师,其中外来教师11位,女6男5,占教师总数的65%。除一名教师来自海南,其余的都来自安徽。
外来教师流动性大,我们做研究的过程中(2006年10月到2007年4月)就有一位外来教师被解聘,校长后又招聘了两名应届师范毕业生。到2007年5月,又有两名应届师范毕业生来校报到。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一般是哪门课缺老师就让教师上哪门课,所以教师所教课程与其在师范学校所学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每位教师的工作量都很大,每天超负荷工作,除了要教语数外主课,还要教体育、音乐、美术等副课,每个教师一周课时就有20到25节左右。目前学校没有开设电脑课,电脑只能闲置。教师主要通过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而N市教育部门提供的一整套教学器材完全成为摆设。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S校的外来教师。外来教师指由于不具备N市户口,因而无法纳入公办学校教师编制,转而在N市各个民工子弟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的外地籍教师。构成本文研究对象的外来教师群体的成员主要是青年教师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