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居保护中利用当地匠师资源价值与路径
民居保护中利用当地匠师资源价值与路径
摘 要:在当下的民居保护中,存在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弊病,大量跨省的异地施工使文物建筑丢失很多珍贵的地域特征;民居修好以后,日常性维护的缺乏也是古民居保护中的一大问题。文章分析了三个浙江的案例,指出组织当地民间匠师参与民居的保护或许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民居;保护;当地;民间匠师
Abstract:Today, in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dwellings,there exists a problem of blind pursuit of “Luxury,Large,Level up ”.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 buildings are repaired by the provincial craftsmen. This phenomenon makes the buildings lost a lot of geographical features. After the repair, the lack of routine maintenance is a big problem.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ree casesin Zhejiang, points out that the organization of local folk craftsmen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ancient dwellings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Keywords:ancient dwellings;protection;local;folk craftsmen
中图分类号: TU-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5)-08-90(5)
1 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古村落和古民居日益成为稀缺的文化标本,从文物部门到各级政府已经越来越重视对古村落和古民居的保护工作。但笔者发现,在目前的保护中,存在着过于追求“高、大、上”的问题。至于“高”,指的是政府对古村落和古民居保护中施工队伍的资质要求高,比如国保单位的保护要具有文物保护壹级资质的设计和施工企业,省保单位的保护要具有文物保护贰级资质的企业。资质要求高本没有错,但问题是高资质的企业太少,任务太多,造成大量急需抢修的古民居得不到及时保护。同时,高资质的要求使得当前存在大量跨省跨区域的异地设计和施工现象,在追求经济效益的驱动下,设计和施工单位往往来不及对当地民居的形制和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外地的工匠对于当地做法一知半解,从而使得修后的建筑丢失了原有珍贵的地域性特征,造成“保护性破坏”的悲剧。至于“大”,就是政府重视规模大、投资高的“大”工程。往往前期的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和重要文保建筑的保护较为到位,但后续“小”的方面就不重视了,小修小补、日常性修缮往往无人问津。而对于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民居来说,日常维护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建筑寿命就会大打折扣。至于“上”,则是存在古村落保护成果“只唯上”、仅仅为了上级领导满意的问题。保护工程过于重视“面子”,重视村落表面的亮丽,而忽视“里子”,忽视建筑看不见部分的质量和寿命,忽视老百姓日常使用的需要。
古村落是复杂的活态系统,它有着长达千年的传统宗法社会聚族而居的历史积淀,居住着受到不同时代文化浸淫和碰撞的人群,面临着静态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动态的村民生活、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古村落保护不是做好规划、做完施工即可宣布工作结束,从而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需要时时刻刻经营的长期系统工程。“高大上”的保护弊病非常不利于古村落和古民居的保护效果。
2 当地匠师资源的价值挖掘
如何破解古村落保护“高大上”的问题?首先要认识到保护民间建筑的地域差异和乡土可识别的重要性,以及能够传承民间建筑这种差异性和可识别性的民间匠师的可贵。
2.1 传统民居类型的丰富性
在古代,中国传统建筑存在两大体系,一是官式建筑体系,一是民间建筑体系。官式建筑由官方组织设计与施工,施工管理由营造类官员,即“工官”负责,建筑的规模、形制都需符合官式建筑的标准。而与官式建筑相对的则是民间建筑。民间建筑完全由民间自主建造,官方除在建筑规模、色彩等礼制上进行限制,要求不得僭越外,其他均由房屋的使用者与营造匠师决定。而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气候、语言、风俗、交通、建造材料等等因素的差异,造成中国存在非常丰富的地域建筑类别。华南理工大学的陆元鼎教授在其编著的《中国民居建筑》中,首先将民居建筑分为“中国汉族民居”和“中国少数民居”两大类,在“中国汉族民居”中又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