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体验传统在通识性古代文学鉴赏课应用.docVIP

浅论体验传统在通识性古代文学鉴赏课应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体验传统在通识性古代文学鉴赏课应用

浅论体验传统在通识性古代文学鉴赏课应用   现代意义上的体验教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而中国关于诗学的体验教育理念更是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孟子及其学生在对《诗经》的学习讨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以意逆志”说(《孟子?万章上》)和“知人论世”说(《孟子?万章下》)。前者指出要全面正确地理解诗的内容,必须善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然后“以心揆心”(王逸《楚辞章句》)地去体味、推测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寄寓的情感,从而领会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而不能因为某些孤立的文字、词句影响到对原诗本意的整体把握。后者指出要正确理解前人的作品,就应当要了解作者本人及其所处的社会时代。中国古代诗论不管从创作者而言,还是从欣赏者而言,体验本来就是其内涵和价值的一部分。南朝钟嵘《诗品》提出“滋味”说,唐代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味外之旨”味在“咸酸之外”的说法,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妙悟”论,王士祯倡导“神韵”说、袁枚高举“性灵”的旗帜,无不贯穿着中国古典美学出自心源的内在情感和想象妙悟体验精神。而重拾体验不仅是向中国文学感性传统的回归,也是通识性古代文学鉴赏课价值体现的理想方式。   一、体验教学的适宜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合理的教学方式要考虑到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特点四个要素。具体到高校非专业类古代文学鉴赏课堂,首先,学生经过了中小学长达十二年的语文学习,他们积累了一定的古诗文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古诗文的技能;其次,他们是非中文?R档难?生,文学教育对于他们的意义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进一步积累、理论与学术的进一步提高,而在于提升人文修养、培养创新精神,吸取中国古代文学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之“根”和“魂”,成为具有高素质的国民;第三,就教学内容而言,“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中国诗学的两大传统,作者“情动而辞发”,诗文是其内心思想抱负、情感意志的自然流露,读者要想对其有完整的把握,就不仅仅要关注客观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还要“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了解创作者本人及其时代,体会他创作的心路历程,充分挖掘作品中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达到生命的理解与创生。   二、体验教学的核心内容   文学鉴赏课体验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从对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出发,仔细品味各种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然后进入文本的精神世界,去理解感悟其人文内涵,最终达到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目的。   (一)审美体验   古代文学用字凝炼、形式整饬、音韵铿锵,节奏和谐,从而在整体上营造出一种含蓄蕴藉,回味无穷的意境美。具体而言,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古诗文又形成了不同的美学特点。比如,《子虚赋》《上林赋》体现的是散体大赋宏伟巨丽,铺张扬厉之美,《登楼赋》表现了抒情小赋短小精悍,清丽自然之美;同写庐山,“飞流直下三千丈,疑是银河落九天。”抒发了唐诗情韵丰腴之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富有宋诗理趣精辟之趣;词既有适合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用圆润清丽的嗓音,婉转含蓄地轻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美,也有须关西大汉,操铜琵琶,执铁绰板,慷慨悲歌“大江东去”的豪放恢弘之风。古代文学的审美体验,就是在对文本的咀嚼揣摩中感受其节奏韵律,体会其语言风格,领会其情韵与意境。   (二)人文体验   “人学即文学”,文学存在的理由、文学的终极意义就在于对于自身存在的追问,对于人生真谛的探寻。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学,任何一种体裁的作品,都试图挖掘人类的存在意义及其价值并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去进行描绘和表达。穿越时空我们要明白历代仁人志士怎样处理人性的善与恶,怎样平衡本能与约束,怎样履行道义和责任,怎样对待爱情与牺牲,怎样面对死亡,等等,以此来正确理解悲剧精神和英雄性格,学会怜悯同情,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滋养我们的高尚灵魂。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所有流传下来,并广为传唱的名篇佳作,莫不带有“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的强大精神内涵,比如面对死亡,曹操的“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闪烁着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性光辉,陶渊明的“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阐发出一种智者风范,于谦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高歌着一种英雄情怀。面对芸芸众生,杜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苏轼抒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夙愿,王实甫写下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祝愿等等。它们其因所蕴含的深沉浩荡的人生意义和存在价值,所以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脱离了暂时和个别,走向了永恒和普遍,化为永存和不朽,正是这些人生的终极价值构筑起了古代文学鉴赏课这类通识性人文素养课的核心内容。   三、体验教学的具体策略   文学对个人性情的塑造不是一种简单的单向输送过程,而是主体(阅读者)在与客体(文本)的交流与碰撞中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只有当主体敞开心灵,才有可能感知文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