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三浅裂野牵牛原生质体融合初步研究.docVIP

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三浅裂野牵牛原生质体融合初步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三浅裂野牵牛原生质体融合初步研究

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三浅裂野牵牛原生质体融合初步研究   摘要:利用酶解法从贵州省甘薯地方品种兴义薯和二倍体近缘野生种三浅裂野牵牛(I.trifida)的无菌试管苗幼嫩叶柄中分离得到大量原生质体。用聚乙二醇(PEG)融合法融合这2个品种的原生质体,将融合原生质体培养在含有0.05 mg/L 2,4-D和 0.5 mg/L KT的改良MS培养基中。结果表明,3~5 d后融合原生质体发生第1次细胞分裂;培养12周后,形成直径达1~2 mm的小愈伤组织。将这些小愈伤组织转移到含有0.05 mg/L 2,4-D和0.5 mg/L KT的MS培养基上,使愈伤组织增殖。   关键词:甘薯;三浅裂野牵牛(I.trifida);原生质体;PEG融合法   中图分类号: S531.0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12-0094-02   收稿日期:2015-11-04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编号:CARS-11-C-24);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编号:黔农科合[创新基金]2012008)。   作者简介:李丽(1982―),女,贵州铜仁人,硕士,副研究员,从事甘薯生物技术育种研究。E-mail:ilovelily317@163.com。   通信作者:李云,硕士,研究员,从事甘薯育种研究。E-mail:814480795@。   贵州省甘薯地方品种较少,且产量低、易感病,制约着贵州甘薯产业的发展。因此,为了丰富贵州省甘薯资源,改良甘薯品质特性,须将地方品种与具有优异基因的野生种进行杂交,从而创造特异的甘薯新材料。而甘薯常规育种一般采用有性杂交和自然芽变的方法进行系统选择,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发展起来的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甘薯品种改良和育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原生质体融合,不同种类的原生质体不经过有性阶段,在一定条件下融合创造杂种,能克服甘薯杂交不亲和性,创造甘薯种间杂种。国内外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甘薯上的应用已取得很大进展,不仅获得了甘薯融合原生质,而且培育出杂种植株。Sihachakr等首次获得了甘薯原生质的再生植株?w系,改良了甘薯品质[1]。Belarmino等用电融合法融合甘薯和三浅裂野牵牛(Ipmoea trifida)(四倍体)的原生质体,获得1株再生植株[2]。Liu等用聚乙二醇(PEG)融合法获得甘薯和I.triloba及I.lacunosa的融合原生质体,获得少量再生植株[3-7]。Zhang等获得了甘薯品种栗子香和I. lacunosa的种间体细胞杂种植株[8]。Guo等获得了甘薯品种徐薯18和I. cairica的46株种间体细胞杂种植株[9]。Yang等获得徐薯18与I. triloba的体细胞杂种植株,并从中筛选出具有膨大块根的抗旱杂种植株[10]。王晶珊等利用PEG融合方法,获得甘薯(I. batatas)B不亲和群内品种Koganesengan和Bitambi的45株原生质体再生植株[11]。但是,目前贵州省尚未有此方面的报道。因此,本研究以甘薯二倍体近缘野生种三浅裂野牵牛(I.trifida)与贵州省地方品种兴义薯为材料,对其原生质体融合进行研究,对于丰富贵州省甘薯种质资源、改善甘薯品质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植物材料   供试材料为贵州省甘薯地方品种兴义薯和二倍体近缘野生种三浅裂野牵牛(I.trifida)。用其无菌试管苗的幼嫩叶柄分离原生质体。   1.2叶柄原生质体分离和融合   根据Liu等的培养方法[3-7],利用酶解法从贵州省甘薯地方品种兴义薯和I.trifida的叶柄分离得到大量原生质体。在融合处理之前,用W5液[125.0 mmol/L CaCl2?2H2O、154.0 mmol/L NaCl、5.0 mmol/L KCl、5.0 mmol/L葡萄糖、5.0 mmol/L 2-吗啉乙磺酸(MES),pH值为5.6]于 2 000 r/min、4 min离心洗涤1次后,收集原生质体,悬浮于W5液中,使其密度约为 106个/mL。以体积比2 ∶[KG-*3]1混合兴义薯和野生种I.trifida的原生质体悬浮液,将原生质体混合液滴于培养皿底部,在其上滴加PEG融合液[30.0% PEG 6000、0.1 mol/L Ca(NO2)2?4 H2O、0.5 mol/L甘露醇,pH值为9.0],处理10 min。融合处理后,将融合原生质体用W5液洗1次,再用培养基洗2次后进行培养。   1.3融合原生质体培养和愈伤组织的形成   根据Liu等的培养方法[3-7],将融合原生质体培养在含有0.05 mg/L 2,4-D和0.5 mg/L KT的改良MS培养基中,用Parafi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