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古代史家史学批评辩证方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说古代史家史学批评辩证方法

略说古代史家史学批评辩证方法   摘要:唐代史家刘知?自谧芙嵋酝?史学发展的基础上撰成《史通》一书,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发展到更加自觉的境界。它在理论上的提升和专题评论的广泛展开,上承魏晋,下启两宋元明,大多反映出辩证的认识和方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内涵及其史学价值和理论意义。总结这一辩证方法运用的传统,对当今史学批评的开展,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古代史家;史学批评;辩证方法   作者简介:瞿林东(1937―),男,安徽肥东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从事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专项”,项目编号:09JZDMG016   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10)05-0125-07收稿日期:2010-06-15      中国史学有连续性发展的特点,在史学发展的基础上所滋生、发展起来的史学批评也具有这一特点。先秦、秦汉时期,孔子评论董狐、《左传》评论《春秋》、司马迁评论《春秋》,以及班彪、刘向、扬雄等评论司马迁《史记》等,都是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史学批评见解。魏晋南北朝以降,史学批评进入更加自觉的深入发展阶段。这反映在批评理论上的提升和专题评论的展开,其中不乏辩证的认识和方法,值得认真总结,以资借鉴。本文拟就唐宋元明时期在史学批评方面有较大影响者,略述梗概,以就教于读者。   一、史学批评自觉意识的新发展   东晋至唐初,在中国史学上,袁宏的《后汉纪》序、范晔的《狱中与诸甥侄书》、裴松之的《上三国志注表》、刘昭的《后汉书补注志》序、《隋书?经籍志》史部大序与诸小序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着史学批评的见解和方法。继而,中国史学批评史上出现了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史学批评专书,影响此后千余年史学批评的发展和史学理论的探讨,这就是杰出的史学批评家刘知?子谔浦凶诰傲?四年(公元710年)写出的《史通》一书。这是中国古代史学上第一部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史通》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到一个更高的自觉阶段,以及史学思想发展和史学理论建设的新转折。   刘知??(公元661―721年)于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80年)举进士而入仕,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等职,并兼修国史,参与了《唐书》、《武后实录》、《姓族系录》、《睿宗实录》、重修《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等撰述活动。其间,他因不满武则天和唐中宗时史馆修史的紊乱和监修贵臣们对修史的横加干涉,曾在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毅然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1](《自叙》)。   刘知?椎氖费?批评意识,得力于他在史学上的修养。他自称:“自小观书,喜谈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习。……其有暗合于古人者,盖不可胜纪。始知流俗之士,难与之言。凡有异同,蓄诸方寸。”[1](《自叙》)这说明他在史学批评上有多年的积累。他的史学批评意识,因亲身感受武则天、唐中宗时史馆修史活动的混乱与低效而更加强烈和自觉。他深沉地写道:   这里,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凡所著述,尝欲行其旧议”。所谓“旧议”,即是他多年积累的对于以往历史撰述的一些“得之襟腑”的独到见解。他试图按照这些见解,撰写包含纪、传、志的唐史。但他的这个希望屡屡受挫,终于发出了“吾道不行”、“美志不遂”的感叹。这就更加促使他决心把批评的思想变成批评的行动。他上书监修国史萧至忠等,备言国史之修面临着“五不可”,即:史官泛滥,簿籍难见,权门干预,十羊九牧,坐变炎凉,以致“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1](《忤时》)。可见此时的史馆跟太宗、高宗时相比,实有天壤之别。刘知?赘刑局?余,愤然辞去史职,写出了千古名作《史通》,因此也成就了一个史学批评家的不朽业绩。   二、怎样看待同一史事的不同评论   《史通》一书的史学批评重在从历史编纂着眼,但却涉及广泛的领域,论者多有阐述。这里,仅就刘知?自凇妒吠ā分刑岢鲈谑费?批评方面具有普遍性的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即为什么对同一史事会有不同的评论。《史通》中的《鉴识》篇和《探赜》篇,是刘知?准?中阐述史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的专文,因涉及一些实例,读来不觉枯燥,饶有兴味。   《史通?鉴识》篇以评论人物开篇,随即转向评论史传。刘知?仔吹?:   这里,刘知?滋岢隽恕拔镉泻阕?,而鉴无定识”的命题。意思是说,事物自身本有一定的尺度,而人们对它的审察、评论往往是不一样的。他认为,这种情况是由人们的学识、思想的差异造成的,所以才会出现对于同一事物的“毁誉以之不同,爱憎由其各异”的现象。因此,他提出了“探赜索隐,致远钩深”的重要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