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科研积累意义与方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职教科研积累意义与方法

职教科研积累意义与方法   一   职教科研积累是根据研究主体的研究需要累积聚合材料的过程。材料之于科研的意义,犹如鱼和水、根和树一样,失去了材料的滋养和支撑,科研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体来说,1.从写作规律的要求看,写作是一个“内化――意化――外化”的双重转化过程。“内化”,即主动向内吸收获取材料的过程,意化即理解和消化材料并将其组织成有意义思想的过程。“外化”是倾吐运用、文字定型的过程。这三个环节,内化是起点,是基础,没有内化,后面的环节就无从谈起。正如春蚕不吃进桑叶,就吐不出丝来;蜜蜂不采集花粉,就酿不出蜜来;巧妇无米,就做不出饭来。2.从职教科研的特点看,朱熹讲过:“大抵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工夫,始得。”现代词学开拓者和奠基人夏承焘先生更是认为,“笨字从竹从本,故笨乃治学之本”。我认为这里讲的“迟钝工夫”或“笨”的工夫,指的就是材料的积累。教育科研表面看来,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一种智慧,但它的“根”却在于积累,比拼材料的占有、阅读的丰博、底蕴的扎实。因而教育科研必须从“笨”处起步,在“拙”中坚守,于多多益善的积累中完成科研的超越。3.从积累的效能看,古人说:“积多则神。”积累一多,观点的提炼、材料的选择、优劣的比较等,就有了前提和余地,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这和马克思主义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规律、理论建构整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核心范式是一脉相承的。   材料的准备还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有备性原则。古人说:“宁可备而无用,不可用而无备。”备而无用,无碍于事,留待合用时再用;用而无备,则只好抓瞎挠头,停工待料了。二是多多益善原则。“多”是质量的保证,所谓“积之愈厚,发之愈佳”。所以韩愈强调要“贪多务得,细大不捐”;鲁迅的实践是“废寝忘食,锐意穷搜”;茅盾的建议是,要像“奸商”一样,囤积居奇,“不厌其多”。科研是深埋地下的根,而不是枝头丰硕的果,它必须在贫瘠中寻求肥腴,酸涩里探求甘甜。志在积累,寻获滋养,扎扎实实地打好功底,才会有底气,才能成大器。所以,所有真正想科研的人,都必须做好“冰山之下的八分之七”的积累工作。三是动态补给原则。写作是一种支出性的思维活动,消费的是材料。一个材料用过了,就不能再用了,起码不能老是重复使用,所以必须不断地聚材,建立动态补给机制才行。   二   职教科研积累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阅读积累法。阅读积累法是指通过阅读搜集科研素材汲取其中营养的过程。阅读积累要求有选择阅读、研究性阅读、有目的性阅读、思考性阅读。有选择阅读强调阅读是个筛选的过程,尤其是在知识爆炸、书刊泛滥的今日,更要加以优选、精选。一要精选对科研有价值的好书,而不是盲目地相信“开卷有益”。二要有披沙拣金的科研眼光,确保能把书中的“真金”淘漉出来,提取出来,占为己有。以科研为目的的阅读还要强调研究性阅读。著名学者王元化说过:“读书不可贪多求快,而要沉潜往复,从容含玩。”所以浮光掠影的扫描、走马观花的浏览都无济于事,那只是“看热闹”式的虚读和假读,对科研来说,必须倡导“看门道”式的研读和实读。真正的读书必须要有目的指向,这个目的指向可以是你想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准备申报的课题、着手写作的论文等。这样读的过程中,你才能判断哪些东西对你有用,是你所需要的。有了目的,读到好的东西,你就有感应,产生“触电”感,就会两眼放光,倍感喜悦。相反,没有目的的盲目阅读,即使读到好的东西,你也会视而不见,毫无反应,一带而过。第四,要有思考的阅读。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心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口眼岂不到矣。”“心到”即指阅读过程中要伴随着思考。思考才能判断材料的价值属性、材料的目的用途、材料的定位归档,才有助于迁移、生发,产生阅读实效。   2.笔记积累法。笔记积累法看似老生常谈,实则仍是一条最重要的科研经验。苏联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记忆就是和遗忘作斗争。人脑是漏斗,总是会忘的。而且记忆是叠加式的、覆盖式的,新的记忆覆盖旧的记忆,旧的记忆因被覆盖而弱化、淡化,最后遗忘。记忆的遗忘特性和覆盖性能,都要求我们必须要做好读书笔记。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现在做笔记早已超越了手抄笔录的“爬格子”阶段,形式上也不必像以前做卡片、剪报等,现在有电脑,非常方便,增删改调都很容易实现。比如我现每看一本好书,都要在笔记本上做2万字左右的读书笔记。试想如果是围绕一个研究方向,看10本同类的优选出来的书,那就记有20万字,而且所记都是筛选过的、精华的东西。这就使我感到很有底气,觉得有这些东西铺垫,很踏实。有了20万字的铺垫和准备,不要说写论文,就是出专著我看也差不离了。反过来说,如果一字不记,即便你看了15本书,时间一长,你到底能记住多少,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我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