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曾国藩陶铸人才思相与实践
论曾国藩陶铸人才思相与实践
摘要:曾国藩在长期的治国理政实践中,以陶铸人才为己任,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选拔、培养与任用人才的理论和方法,具体包括”以身作则”的转移之道、“广收慎用”的访求之法、“勤教严绳”的培养之方、“量才器使”的任用之术,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其政治思想。
关键词:曾国藩;人才思想;选用;培养
中图分类号:B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11)01-0051-03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曾国藩认为:“治世之道,专以致贤养民为本”,“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把人才问题作为关系政事利钝、国家兴衰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他在长期从政治军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选拔、培养与任用人才的理论和方法。可以说,“‘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才’,此即其毕生学术所在,亦即毕生事业所在也”。
一、“以身作则”的转移之道
曾国藩步人翰林后,对于“士大夫习于优容苟安,榆修袂而养?共剑?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的现象“痛恨次骨”。道光三十年(1850)三月初二,曾国藩呈奏《应诏陈言疏),大胆陈述其“为政在人”的政治主张:“用人、行政,二者自古皆相提并论。……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一端耳”。并且提出了“转移之道”、“培养之方”和“考察之法”。
所谓“转移之道”,他主要针对京官办事之“退缩”和“琐屑”、外官办事之“敷衍”和“颟预”而言。曾国藩指出:“有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而解决的办法“莫若使之从事于学术”,倘要使人才都知好学,又必须自君主以降,皆以身作则。“乃能操转移风化之本”Cq。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认为“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换言之,不仅仅是君主,京官、督抚和州县等大小官员,凡是持有一定的政治权力者,都是责无旁贷。他早期在《原才》里写道:“风俗之厚薄奚自乎?白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LQ。”这实际上表明了人才对于移风易俗具有极端重要性。“一省风气系于督抚、司道及首府数人,此外官绅皆随风气为转移者也m。”政治上居高位者若要使人才当路在势,则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担负起培养提拔人才的重任:具有封建道德的“贤人”,更要感化乡里,扭转风俗,“有一二人好学,则数辈皆思力追先哲;有一二人好仁,则数辈皆思康济斯民”,这样“以下之效之者速而且广”,而且不过数年,一定“有体用兼备之才,彬蔚而四出,泉涌而云兴Lq。”尤其是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以后,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曾国藩呼吁封建地主阶级重视人才问题。他曾对胡林翼说:“侍与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m,如果能“引出一班正人,倡成一时风气”,可以说是以图报国了。曾国藩首先“自立准绳,自为守之”,并约胡林翼、罗泽南等同志者“共守之,,llOJ,讲究气节,崇尚操守,标榜道德,上行下效,蔚为风气。
二、“广收慎用”的访求之法
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曾国藩把扭转时局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才身上,称“非得忍辱负重之器数十人,恐难挽回时局”。对于“忍辱负重”人才的访求,曾国藩主张“官绅并重,江楚并用,取之欲广。用之欲慎”Cq,“采访宜多,委用宜慎”。一方面人才需要进一步的发现与挖掘,如果有人“求之”,则“足为国家干城腹心之用””;另一方面“百长并集,一短难容”的人才又难以存在,因此要衡才不拘一格,论事不求苟细,“无因寸朽而弃连抱,无施数罟以失巨鳞。”
关于访求人才的原则与方法,曾国藩曾在日记中写道:“采访如鸷鸟猛兽之求食,如商贾之求财;访之既得,又辨其贤否,察其真伪凹。”如何“辨其贤否,察其真伪”,则主要以德才作为衡量标准。他认为,德与才“不可偏重”,但在实际中强调德为本,才为用。二者关系不可倒置。“譬之于水,德在润下,才即其载物溉田之用;譬之于木,德在曲直,才即其舟揖栋梁之用。”又说:“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凹。”由此出发,他根据德才的优劣长短,将人区别为近于愚人者与近于小人者、官气较多者与乡气较多者、高明者与卑琐者等,并根据时代需要与人心趋向,始终把延揽人才作为成就大事的第一要义。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求人之道要像“白圭之治生,鹰隼之击物”,不得到绝不罢休,又要像“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这样才能“庶几得一而可及其余”凹,在不分区域、不拘身份、不限资地的“广收”的基础上,同时要辨别真伪与贤否,“惟于广为延揽之中,略存崇实黜华之意”,
曾国藩在京为官时,就“留心人物;出事戎轩,尤勤访察”11q;在湖南办团练之际,虚已倾心,招贤纳俊,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