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音乐与光互联系统研究
音乐与光互联系统研究
【摘 要】介绍了音乐与光互联系统的发展概况、设计思想和基本原理,并分析了不同设计方案的优劣。
【关键词】音乐;光;颜色;计算机;Arduino微处理器;PWM;RGB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5.11.011
音乐是听觉艺术,色彩是视觉艺术,两者作用于不同的感官,却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人们一直以来都感觉到声音与光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联系,从艺术家到科学家,都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索。笔者从声音与光的物理属性出发,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探索了音乐与光互联系统的设计方案,并分析了方案原理及优劣。
1 音乐与光、颜色互联系统的发展概况
早在3 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周礼?天官?疾医》载:“以五气、五声、五色其死生。”表明当时就已将五声与五色的关系应用于中医。这五音是:宫、商、角、徵、羽,与五音对应的五色是:黄、白、青、赤、黑。这就是说,中国古代已经发现了音、光与人的相应关系。
西方历史上,人们对音乐与颜色、音乐与光的关系从牛顿起就开始了讨论,到了18世纪20年代,法国的卡斯泰尔神父(Louis-Bertrand Castel)提出了七种颜色与七声音阶的类比,构想出能发出声音和“合适的”颜色的视觉大键琴,他的初衷是为了让聋人也能通过“观看”来享受到音乐。1877年,美国艺术家本布里奇(Bainbridge Bishop)获得首个“彩色琴”(Color Organ)的专利,发明了可以将不同颜色的光与音乐同步投影到屏幕上的风琴。1893年,英国画家亚历山大?华莱士?里明顿(Alexander Wallace Rimington)提出一个带颜色的键盘(Clavier à lumières),将色谱与键盘的音做了映射。
1916年,俄罗斯画家弗拉基米尔?巴勒诺夫?罗西尼(Vladimir Baranoff Rossiné),发明了“光琴”(Optophonic Piano),用琴键控制旋转着的滤波片和画有图案的玻璃板,将光的变化用万花筒投影法投射到屏幕上,这些玻璃板和滤波片的透明度由光电元件获得并控制振荡器的频率,发出音高变化的音。1921年出现的Chromopiano演奏类似钢琴,但设计为可投射“和弦”的颜色,将音乐中的和弦和光的颜色联系起来。20世纪20年代,丹麦人Thomas Wilfred设计了一系列Clavilux,最终可以投影彩色图像,与之前的同类乐器相比有了新的突破。1920~1930年间,德国“彩色音乐协会”(Color Music Congresses)出品了一系列作品,并在德国的节日盛会上进行了表演,此后英国于1939年设计了有70 ft高、230 kW功率的72路灯控台塔,来演奏“彩色音乐”。
近年来,随着智能科技的深入发展,音乐与光互联的设计出现了新的形式。例如,用于Disco和舞台的可对音乐信号进行节奏上响应的灯光效果,低、中、高频对应红、绿、蓝三色;西欧与美国人发明了激光竖琴、激光吉他等激光乐器,与此同时,国内民间也出现了激光二胡等,但由于安全等问题并没有商业化生产;同时美国、加拿大等国出现的具有声音设计、音乐创作、现场表演、即兴创作等功能的智能可发光乐器,如Audiocube和AlphaSphere等,都让这些新型的声光乐器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在中国,重庆大学自2009年起进行了一系列基于音乐特征识别的灯光系统的设计和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则利用单片机和硬件电路实现了光强随音量变化的控制。此外,北京交通大学、重庆市灯光照明管理局以及一些民间企业等也进行了相关的设计。
纵观音乐与光互联设计的历史和现状,笔者大致总结为以下发展特点。
(1)技术形式由机械化转向电子机械化,再逐渐转为全电子化,并融入光电子技术和智能技术。
(2)在音乐与光的映射关系上,从欧洲早期的音高与颜色相对应,到后来音高与光学参数相对应,再逐渐到近年来的节奏与光开关的对应关系、频段与光的颜色的对应、光开关与声开关的对应等,音乐与光的对应关系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局面。
但是总体来说,灯光与音乐相互联的研究并未深入探讨音乐与光的内在联系,而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这种内在联系的探讨和更为丰富的对应关系的设计已经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2 音乐与光互联系统的设计思想
韩宝强在2002年《关于“音”的性质的讨论》一文中曾指出,声音源于物体的振动,而光波本质也是一种波,不同的是光是电磁波,而声是机械波;既然都是“波”,而音乐又是隶属于声音这个大范畴下的一部分,那么,音乐与光便在“波”的层面上具有许多共通的性质。
音乐中,可以定量的维度有:(1)一个音的音高,它对应于物理属性就是波振动的频率;(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