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docVIP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摘 要: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出现了许多文人墨客,像璀璨的明珠,闪烁在历史的天空,他们伟大的灵感借文字再现为一首古诗词,杰出的智慧通过文字写成了一篇古文。每一首诗词,就是一幅意境深远的画卷,每一篇古文,就是一场净化心灵洗礼。   在初中语文新课标大纲中,编排了49篇(首)古诗文,笔者尝试通过这些古诗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古诗文中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通过古诗文中美好的意象和意境陶冶学生,通过古诗文中光辉的形象和美好的理想去塑造学生,以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168-01   语言是思想情感的载体,是文章外在的形式。在我国古代,文学大师对语言的要求可谓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古文力求一字千金,诗词力求“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只有美的情感和美的语言相结合,才成就了千古美文、一代绝唱,正如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他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还须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注重古诗文语言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就成为古诗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美   诵读是我国学习古诗文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有在反复诵读之时,才能慢慢地品味古诗文的意思和意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语不正说明诵读的重要性吗?   读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诵读让学生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中体味诗歌的音乐美,使其进入“美读”的境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是引领学生感受古诗文语言美的第一步,因为教师有感情的范读。将文字转换为声音,更能体现出古诗文的音乐性,还有作者在古诗文中寄托的真挚情感,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师范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用普通话,不能用方言,如果用方言诵读,风味剧变,二是要准确地把握古诗文的节奏,三是要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做到这三点,泛读就能起到作用,就能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使学生感受到读古诗文带来的美感。   2.利用多媒体,播放朗读   在教学古诗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一边播放音乐和背景画面,一边朗读,使音乐、背景和朗读相结合,更容易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意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主题,感悟作品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自然接受审美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如《芙蓉楼送辛渐》可配《阳关三叠》的音乐,可配古人古道送别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冰洁的友谊,改变同学间不纯洁的友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可配旋律急骤的琵琶曲,可配暴风雨袭来的画面,让学生感受诗中反侵略的爱国感情;《望天门山》可配上气势磅礴的钢琴曲《黄河》,可配长江滔滔不绝的画面;如果做到这些,使学生在音乐和画面中目睹故人离别的场面,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自然增强学生的审美感。   利用多媒体,播放朗读时。要注意这几个问题:一是音乐背景要和古诗文的内容紧密结合,才能做到相得益彰。二是把握好时间的长短,不能太长,否则会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   3.学生多次诵读   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朱光潜先生一直把诗歌的音乐性或形式感称为诗歌之灵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文大多短而精,韵律上平仄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音乐性,特别适合学生多次诵读,古代诗词更具有音乐美,其实古代的文人墨客,作诗填词就是用于歌唱,读起来就更琅琅上口,最适合学生反复诵读。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利用领读、分读、齐读等方式进行诵读。如教学《陋室铭》一课,文中大多为骈句,且长短句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其结构亦条理分明,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小组,多次诵读,十分钟后有许多学生能背下来,也能说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像这样的古文还有《与朱元思书》《三峡》《岳阳楼记》等。可以说反复诵读是对学生情感的感染,审美的熏陶,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审美教育。   二、仔细揣摩,品味意境美   意,指文章的立意,也就是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或寄托的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者所描写的环境相结合,就构建成意境。我国的古代诗歌,最讲究的就是意境,一些古文,也特别有意境,如《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桃花源记》等古文,作者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正如清代吴乔在《国炉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以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