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书法学习中几种观念
浅谈书法学习中几种观念
【摘 要】 学好书法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选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选帖正确了,才有事半功倍的功效;创新是书法的主流,离开了创新的书法只是死水一谭,但创新必然是与习惯思维不合,因此书法的创新是要有勇气突破自我,还要有长期做寂寞英雄的决心和胆量。??
【关键词】 书法;练习;创新?オ?
至今,理论界对书法学习中的几种观念诸如初学书法的选帖问题、取法乎上、继承和创新等基本问题尚未完全理清,所论多老生常谈、不着边际,致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1],滞碍了书法的发展。笔者不揣浅陋,从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教学实际出发,对其一一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希冀对书法学习有所裨益。??
一、关于初学书法的选帖问题??
初学书法选何种字帖入门,这是颇有争议的话题。一般来说,有以楷书、隶书、篆书作为入门范本之说。持“篆书说”的人认为,练字要溯古追源,写好篆书后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持“隶书说”的人认为,隶书易于上手,容易出效果;持“楷书说”的人认为楷书规范,是学书的不二选择。??
实际上,这几种说法都不无偏颇之处。篆书虽然是古老的字体,了解篆法后不至于字法乖讹,有“上通篆分以知其源”[2]之功效,但篆书“随体诘诎”[3]的线条当给初学者以无所适从之感;隶书易于上手,领会“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后,隶书的基本点都了然于心中了,但有沦入“图案化”之嫌疑,有忤于书法的本义;楷书中正规范,一直以来作为初学书法的首选范本,但人们谈楷书必“颜、柳、欧、赵”,而“颜、柳、欧 ”是高度整?化了的唐楷,法度太严,窒息了发展的空间。“赵体”太流利,虽然易学到“形貌”,但得不到笔法,于学习的目的了不相干。??
学好书法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选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选帖正确了,才有事半功倍的功效,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4]。笔者认为,选帖一定要易于上手,且能得到笔法,还要得其精神意趣,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北朝墓志铭正与此相合。墓志起笔棱角分明,方中寓圆,圆中寓方,结体随体赋形,不拘一格。初学者对于墓志的笔画有迹可循,能训练驾驭毛笔的能力,且在掌握了基本点画之后,随意挥洒都能得墓志朴质宽厚之趣,这样能增强学书的信心和兴趣。长期以来,初学楷书者囿于“颜、柳、欧、赵”,且越写越正,越写越死,书法被沦为技术活了,这实有违于艺术的本质。技术不是艺术,这是基本的常识,可惜的是这个常理被很多人漠而不视。另外,笔者想说明的是,虽然北朝墓志属于广义的魏碑,但并不提倡初学者直接从属于魏碑的造像记、摩崖入手,因为造像记、摩崖造作的成分居多,自不在笔者推许范围之内。??
二、关于“取法乎上”??
多年来,“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5]这句话被许多人奉为圭臬,以为懂了这句话就得到了书法的真谛。如 “当则古,无徒取法于今人”[6]、“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7]、“予书独宗羲、献;书不宗晋,终入野道”[8]。如此等等,都向人灌输“恋古”的情结。理论上看,情况确实如此,古人特别是魏晋人的笔法后人不可逾越,以至于每当一个时期书风颓丧时,就有人站出来高喊“复古”。如宋初的欧阳修、元初的赵孟?\、明末的王世贞等。“复古”是使人们不要忘记了古法,有针砭时风之目的。但是,单纯“乎上”之人确实很少见,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风格,当我们看古人作品时,总能从风格上对之断代。这种情况确实很微妙!??
实际上,由于印刷技术不发达,古人学习书法都要直面真迹。而对于一般人来说,真迹不可目见,这就限制了学书的视野。难怪赵孟?\都要说“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9]。古人学书的现实情况反映了“取法乎上”是多么不现实。这种现实使得古人不可能人人“乎上”,遂出现了彼此相师,互相影响的情况,这种例子最显明的是明末的董其昌和陈继儒,董、陈书风极似,是彼此相师的结果。也出现了师法当代人的书法,如元代的鲜于枢脱离不了赵孟?\的影响;南宋的所有书家都有“苏、黄、米”的影子;赵之谦的小行书和何绍基行书绝相似;伊秉绶独树一帜的隶书取法于先他三十年的桂馥,等等。??
因此,古人的“取法乎上”实际上来说是“幌子”,喊的是“取法乎上”之名,行的却是“人人相师”之实,这有其主客观原因,是可以理解的。??
当代人眼界愈见开阔,印刷技术的发达使得人人都有机会目睹真迹一等的精美的复制品。取法对象的增多本应使书法风格更加多样,但情况恰恰相反,当今的书坛 “人人相师”之风愈演愈烈,这从近年来书法各大展览中的作品可窥一斑。这些入展获奖的“书法家”有时连基本的技法都没过关,却时时把“取法乎上”挂在嘴角,好像这么说了就真的是采了千家蜜才有了自己现有的风格一样。??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