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和女性形象解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和女性形象解读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和女性形象解读   摘要:女性形象作为以男性文学想象与价值取向的产物,长久以来被定义为附属品。它作为女性主义批评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同时也是女性作家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代表,然而,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在两性文学作家的笔下却截然不同。试图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去重新诠释女性形象,对传统男权社会被歪曲的女性形象范式进行拆解和重塑,构建女性真实的自我。   关键词:女性主义批评;女性形象;批判与拆解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2-0184-02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主张以女性主义全新的视角对以往的文学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对男性文学作品中被歪曲的妇女形象进行批判与拆解;努力挖掘不同于男性霸权的女性主义文学传统;对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女性阅读、女性写作、女性语体等进行重新构建,对女作家创作的心理因素及表达状态的书写给予肯定,提倡一种女性主义的写作模式。   西方长时期的基督教的影响和父权制度文化的压抑、控制,使妇女文学对探究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和女性自身形象的识别方面有了更深的体会。女性作家不再以男权视角下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和命运为标准,而是大胆地呼吁构建她们自己的文学,颠覆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形象。随着西方文学批评思路的不断拓展,女性主义批评也越来越趋于完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兴起,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政治运动深入文化领域的结果。”[1]“妇女解放运动”作为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与当时的民权运动和在反越战时发起的新左派学生抗议运动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当时摇滚乐的出现使人们生活方式产生了变化,妇女运动也渐渐扩展到文化和政治领域的转变上。其起因是妇女意识和思想的进一步成熟,使她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在社会平等和文化平等前,政治上的平等并不能作为保障。于是基于对父权制的性别歧视态度和对女性他者的思想范式的意识形态的批评,以及对机制、文学文本等的批判接踵而至。作为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的对象应该也必然是妇女,这包括妇女的创作和作品中的妇女形象。该批评没有把研究范围局限于女性的文本上,它并不排斥对男性文本的探讨,并且它本身也是把批判男性文本的性别歧视作为起点来研究的。   早期的女性主义批评从两个方面凸显了妇女中心的地位:一方面,该批评理论的产生是以作为读者的妇女的经验为中心参照物的;另一方面,是以男性文本中的性政治为批判的对象,由女性自身来清算男性作家对妇女形象的篡改和扭曲。妇女文学的发展为美国文学男性主宰的时代画上句点,其主导作用也逐渐展示在世人眼前。随着新的写作方法和形式的取用,妇女的自我认知的不断提高,她们正用实际行动证明着她们不愿依附于男性性别歧视下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大胆地呼吁对她们自己文学的构建,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形象的刻画。   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道“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2]23男权制度的建立,阶级社会的形成,使女性形象进一步具体化。在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框架下,他们把符合男性利益与要求的,顺从的形象称为温顺的“天使”,而另一种不符合他们评价标准的则被喻为“妖女”或“恶魔”,并从不同的角度去暗示这些所谓的男性作家眼中的“妖女”或“恶魔”在他们作品中的悲惨结局。这些“妖女”的存在可以说从人类的产生就相应而生。从西方传统女性观的源头《圣经》开始,由夏娃的诱惑到神话中的赫拉,潘多拉,海伦,美杜莎等男人眼中的被唾弃的“坏女人”,“妖女”。玛利亚的“天使”形象才是男人眼中的贤妻良母。她是男权社会下,男性心中最理想的女性形象,她是温顺与美德的代表,她是符合一切男性审美标准的集合体。显然圣母的这一女性形象是男性根据自身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在弗吉尼亚?伍尔夫《自己的一间屋》中,她与“屋里的天使”不断斗争着,并把她杀死了,这并不容易。在维多利亚时期,“天使”不再是对女性温文尔雅的赞美,相反它所引申的意义却是男权制度下,从属于男性,服从于男性,懦弱,顺从的代名词。“天使”的唯一职责就是取悦丈夫,照顾家庭。在她们的世界“纯洁”(be pure)是唯一的准则。伍尔夫在《女人的职业》中也阐述了这类女人“她相当惹人喜爱,有无穷的魅力,一点也不自私,在家庭生活这门难度极高的学科中出类拔萃。每天,她都在牺牲自己。如果餐桌上有一只鸡,她吃的是脚,如果屋子里有穿堂风,她准坐在那儿挡着。”[3]367这便是“天使”的典范,而这些“天使”的最终命运便是自身的迷失,死亡。长久以来,女性形象的塑造都是引起争议的话题。在男性笔下的女性形象与女性作家笔下的书写截然不同。而女性的悲惨遭遇与现实生活中的境遇却是无法遮掩的真实存在。正如凯特?米利特的《性的政治》中所展示的“男权制的历史向我们提供了各种各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