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后期云南山区农业生态剖析
中后期云南山区农业生态剖析
[摘要]清代中后期,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在云南山区、半山区广泛种植,促进了清代云南的山区开发及民族经济的发展。但云南生态环境随之发生了重大变迁,半山区、山区的植被因之减少,地表土壤的附着力和凝聚力大大降低,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河道淤塞,田亩荒废,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其经验教训值得吸取和借鉴。
[关键词]云南 玉米 马铃薯 生态史 影响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10―0123―08
清中后期是中央王朝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统治和开发深入推进的时期,高产农作物玉米、马铃薯的广泛传播成为云南农业史及生态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学界对其传人中国的路线、时间及种植地进行了研究,一些学者对其在清代云南山区开发中的作用给予了关注,开创性学者首推方国瑜,木芹、潘先林等踵其后,部分涉及云南传统经济、农业、农作物品种栽培及部分军事史论著也有相应论述,但多集中在对云南社会经济积极影响的方面,对清中后期玉米、马铃薯种植及其对云南生态系统造成的冲击及破坏的研究较少。本文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首次对此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认为玉米、马铃薯的种植不仅在云南农业种植史及农作物的地理分布面貌、地面覆盖上引起了重大变革,并随人口增长及垦殖向山区、半山区的推进,使云南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迁,农业基础退化,水土流失加剧,成为山地生态变迁之厉阶。
一、清中后期玉米及马铃薯在云南的种植
玉米于15世纪末传人中国,明末清初传人云南,17世纪即清雍、乾后开始大规模种植。马铃薯于17-18世纪从南洋或荷兰引种台湾,再传闽广等地,传入云南时间未有定论,清初云南方志记载很少,道光后才受普遍重视,各地方志中才有记载,“洋芋亦名马铃薯……云南栽种不知始自何时,旧时以为有毒,名不甚彰,旧志均无记载”。
两种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强,适于低温气候及高原或高山区,海拔3000公尺之地亦可种植。玉米是喜温短日照作物,具有耐旱和适于旱地和山地栽培的特点,“玉蜀黍本为温暖两带的农作物。但滇中荒凉高原,不适于麦作之地,而玉蜀黍均能产生”,马铃薯耐旱耐瘠薄,喜冷凉气候,适于高寒山区种植,在土壤贫瘠、缺乏水源的不适宜水稻种植的丘陵和高寒山区,甚至不适宜玉米生长之地,马铃薯亦可获得高产,“(洋芋)虽性适暖地,但寒冷之区亦能繁殖”,这种生长特点与云南山多田少、山地瘠薄硗确及干旱少雨的地理气候相适应。同时,云南海拔高落差大和生态垂直变化显著的立体农业特点,使马铃薯可多季栽培。因此,高产作物劳力投入少、单产产量高的特点受到山区民族青睐,对解决山区人民的温饱和发展山区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积极种植,相互引荐。使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清中期,云南绝大部分地区都已种植,逐渐取代了山区原有的荞、高粱、燕麦等作物在经济生活中的位置。乾隆、道光后,种植日益扩大,先后成为云南山区、半山区的主要生活食粮,“在大批农民进入山区发展生产的同时,适合山地种植的玉米也迅速得到推广,并且成为这些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滇东北、滇西北、滇西、滇南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或因山多田少、土质瘠薄,或因气候寒冷,水稻难于推广,高产作物传人后便迅速成为主粮。如滇东北的巧家普遍种植玉蜀黍。“除极寒之高地不宜种植、产量颇少外,凡寒温热各地段俱普遍种植,产量超过于稻”,镇雄也普遍种植玉米,“汉夷贫民率其妇子垦开黄山,广种济食”。贵州流民在会泽等地租山种植玉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戴玉安至会泽县属小河寨地方,与黔民王士如同租王明刚山地,搭房栽种苞谷。”玉米、马铃薯在昭通推广也很迅速,清人黄士瀛《禀请谕饬昭通府属栽柘养蚕文》记:“间有平坝可种稻谷,其余只堪种包谷、荞麦。”“种稻开垦之田尤未及包谷之广焉”,“芋之属昔产高山,近则坝子园圃内已有种之,磨粉及为菜品之用,凉山之上则恃以为常食”。
玉米在滇西北中甸(今迪庆州境)等高寒地区也逐渐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鹤庆州(今鹤庆县)也有种植玉麦[坷的记载。滇西缅宁(今云县)的玉米和洋芋种植也很普遍,“玉蜀黍又名玉米,名玉麦……马铃薯,俗名洋芋。”滇西的蒙化(今巍山、漾濞)广泛种植玉米、马铃薯。“蒙化四围皆山……稻之属有玉麦,一名包谷,一名包麦……蔬之属有……马铃薯,俗名洋芋。”云龙山多田少,民众众多,玉米和洋芋种植日广,“(石门)诸产包谷、小麦、荞子、豆类、洋芋等”。
滇南威远(今景谷)、开化(今文山)、广南(今广南)、普洱(今普洱)等地区,尤其是汉移民大量流入之区,玉米更普遍,成为主粮。开化府在乾隆年间就已广种玉米,其物产志就有玉麦之名。属县麻栗坡地力瘠薄,汉夷杂处,“均属石岩大山……气候太寒,只产玉麦,田最少,故人民多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