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嫌疑人供述心理障碍及矫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犯罪嫌疑人供述心理障碍及矫正

犯罪嫌疑人供述心理障碍及矫正   一、畏罪心理      畏罪心理是指犯罪嫌疑人害怕罪行被揭露而受到刑罚处罚的一种心理。如果说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时还存有极强的侥幸心理的话,那么面对侦查审讯的现实,由于害怕法律的惩处,原有的心理态势就发生了动摇,因此,就产生了严重的畏罪感。特别是那些防御体系还未建立的犯罪嫌疑人,他们的畏罪心理表现得更为突出。      (一)畏罪心理产生的原因   第一,心理落差比较大。过去在社会或单位上均享有一定的地位和身份,由于东窗事发,今后将要受到处罚、失去自由,甚至失去前途和家庭,因此,恐惧漫长的牢狱生涯,渴望求生求轻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会困扰着他们的心理。   第二,原来的犯罪欲望和需求得到满足,或犯罪心理定型化,不思悔改,而又无法摆脱现实处境,发展到极端对立的态度。   第三,缺乏正确的人生观。无法摆脱和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导致丧失生活的情趣或希望。犯罪后自责、后   悔,觉得没脸见人,成为社会和家庭的累赘,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二)畏罪心理在讯问中的表现   第一,恐慌。犯罪嫌疑人无论是罪重还是罪轻,大部分在初审中都会表现出恐惧惊慌的情绪状态。此时因为思维上比较紊乱,往往会神思恍惚、手足失措、丧失自控能力,且由于对付审讯的防御体系尚未形成,还会表现出语无伦次、支支吾吾。   第二,逃避。在畏罪心理的支配下,犯罪嫌疑人往往会存有幻想,并形成一种逃避现实的防御机能,为了逃避罪责,不仅采取合理的防御计划,也采取了不合理的防御行为,有的避重就轻交代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企图蒙混过关;有的则耍赖皮,发誓赌咒说已经交代清楚,不信就拿出证据,有多少就认多少。   第三,戒备。由于犯罪嫌疑人始终把自己与侦查员处于攻守的冲突地位,所以在审讯中时时刻刻戒备,唯恐说错一句话,露出破绽。同时对侦查员的一切也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心,多方猜测侦查员的意图,疑神疑鬼,对侦查员的讯问,往往不愿立即回答,甚至以反诘的口吻向侦查员试探摸底,然后再搪塞推诿。   第四,悲观。犯罪嫌疑人自知罪行将被揭露,面对法律的惩罚而对自己的前途未来丧失了信心。悲观心理实际上是畏罪心理的极端化。有悲观心理的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表现为:一是迟钝、冷漠、忧愁、沉默;二是烦躁、暴躁、甚至歇斯底里;三是怀疑一切,仇视一切,不听任何劝告和警告,固执地采取自暴自弃或顽抗到底的态度;四是做出极端行为,进行暴力破坏或自寻短见。      (三)畏罪心理的矫正方法   畏罪心理在讯问工作中有其两面性的特点,一方面,犯罪嫌疑人由于害怕承担法律后果为了逃避惩罚,千方百计地掩盖和隐瞒犯罪事实真相,给预审查明案情活动造成障碍,这对讯问工作很不利;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这种压力,或者压力不大,犯罪嫌疑人就会对讯问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正是由于有罪责感的压力,犯罪嫌疑人才会因畏惧抗拒行为所带来的更严厉的惩罚而走上坦白争取从宽处理之路,这又是对讯问工作有利的一面。侦查人员可以用调压的方式来淡化和消除畏罪心理对讯问工作的不利影响,强化其对讯问工作的有利影响。具体做法是:   第一,对于罪行轻微的犯罪,由于对法律的无知而自认为罪行非常严重,供认后将承担非常严厉的惩罚的犯罪嫌疑人,应当为其减轻压力,使其认识到只要自己坦白交代就有比自己的想像要好得多的出路。   第二,对于罪行严重而畏罪的犯罪嫌疑人,则应加压,让其认识到自己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如不争取从宽处理的话就会受到非常严厉的处罚,甚至性命难保。让其正视现实,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深刻认识到只有交代罪行,才是唯一出路,才有一线生机。   第三,对有悲观心理的犯罪嫌疑人而言,悲观心理的出现只是暂时现象,一旦审讯情况发生变化,悲观心理依然可以恢复到稳定平衡状态。因为力求生存是人类的本能。关键是侦查讯问人员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唤起犯罪嫌疑人对人生的留恋和对新生活的向往,激发争取光明前途的信心。      二、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犯罪嫌疑人对自己能够逃避法律追究的自信想像或可能逃避法律制裁的赌注心理。侥幸心理是绝大多数犯罪嫌疑人共有的心理,但受贿案中犯罪嫌疑人的侥幸心理比其他刑事犯罪更为突出。持这种心理的犯罪嫌疑人,往往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防御体系。      (一)侥幸心理产生的原因   第一,一部分犯罪嫌疑人自恃作案手段高明,行动诡秘,没有留下痕迹,只要不供认就不能定案治罪,轻视检察机关的侦破能力,怀疑检察机关并未掌握过硬的证据,认为只要自己能挺过审讯关,便能逃避惩处。   第二,认为证人不敢、不会出卖自己,盲目相信攻守同盟,并且认为关系网会出来为自己疏通“关节”或自认为有对付侦查讯问人员的哄骗伎俩等,从而产生侥幸心理。   第三,一些人在不知“何处出事”的情况下,更会怀着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