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心身关系与心身健康.ppt
6.愤怒 向家属或医务人员出气,以发泄对疾病的愤怒情绪。愤怒发作时,心跳加快,血液重新分配,细支气管扩张,肝糖原分解、肾上腺分泌活动增强,多具攻击性,损害人际关系,破坏其社会支持系统,影响医患关系。 医护人员要采取谅解、宽容的态度,说服家人,以优良的技术为病人服务。 (二)特殊个性者躯体疾病时的心理反应 1.依赖型个性 这类病人特别害怕失助,完全依赖家人的关心、照顾生活。当他们生病时容易产生失助感,注意力涣散,兴趣丧失,需要增加,应予注意。 2.强迫型个性 平时很有条理,整洁,抑制力强。生病后心理变的更坚强,更过分抑制自己。 3.癔病型或表演型个性 生病后发展了他们的个性缺点,情绪反应强烈,害怕心理可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 4.长期受苦型一自我牺牲受虐狂型个性 病人无意识地把生病当做对自己“罪恶”的惩罚,或作为“罪恶”的抵偿而接受。 5.偏执型个性 这类病人常将他们患病的责任推给别人或医生,将治疗失败也归咎于医生。他们对帮助他的人特别敏感多疑。 6.自我陶醉型个性 病人自我想象疾病的威胁,并自信疾病不会损伤自己。常表现自我陶醉。骄傲,漫不经心。 7.胆怯、冷漠、分裂型个性 对患病产生退缩反应和潜在的焦虑。 第三节 心身活动的统一性 医学已进入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时代,在人类健康、预防疾病、诊断疾病、治疗、康复各项工作中,都要用心身统一、心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指导医疗工作。 (一)保健、预防 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威胁很严重,养心在静,养身在动,采用精神放松进行保健十分必要。如开展气功、调息、放松、瑜珈、太极拳、静默法等对健康是有益的,因为通过调心,才能调身,消除社会心理应激才能达到预防现代化疾病的目的。 (二)诊断、治疗 转换性神经症是心理疾患,但它可表现出各种生理障碍症状,如疼痛,某些感觉消失,某些运动机能丧失,失语,瘫痪等,做CT、EEG、ECG、心功等检查,试图找出器质性疾病。但当找不到时,便推之了之。可是病人仍很痛苦。最后找到心理科医生,才彻底解除病痛,医生如不用心身统一观更新自己的诊疗技术,是难以应付当今时代的多发病的 (三)康复 慢性病人的康复工作更多的是心理康复,健康是心身活动协调平衡的结果。心理活动伴有生理活动的变化,而且还受控于自己的意志。 如脑卒中病人的康复,主要应调动病人战胜残缺的意志和信心,训练学习自理生活的能力,纠正再发的心理行为因素,建立健康行为和习惯,预防痴呆的发生等,都是心理康复的工作。在康复工作中更需要密切医患关系。 讨论思考 1.心身疾病发病需具备哪些条件? 2.心理活动对生理活动的影响有哪些? 3.住院后一般心理反应有哪些?临床学意义如何?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心身关系与心身健康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刘建安 020 一、心身有关概念 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 是一门综合性的医学学科,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点出发,研究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相互关系,以及参与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心身医学的重点研究对象是患心身疾病的人。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 指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功能持久性紊乱所导致的躯体性器质性疾病。 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action) 指心理刺激引起的短暂性生理变化。 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disorder) 过强的持续作用心理刺激引起的持续性、严重的生理活动紊乱。 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 对外界有害物、威胁、挑战的评价过程,当认知其危害生存和地位时,则产生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的变化。 身心反应 躯体疾病作为应激源所导致的心理反应。 二、心身相关理论 是指心理活动与躯体机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问题,其理论主要有两派,即心理动力学派和心理生理学、行为学派。 (一)心理动力学派 亚历山大强调无意识的心理冲突在某些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被压抑的情绪和心理冲突可以伴随有某些躯体疾病。当一个人摆脱不良情绪刺激时,是通过无意识转换为躯体疾病谋求“平衡”。 心身疾病发病需具备条件 ①未解决的心理冲突 ②遗传易感性 ③植物神经系统过度活动性 (二)心理生理学-行为学派 包括 Cannon的情绪生理学说、Pavlov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和Selye的情绪应激学说。 强调情绪在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有意识的心理因素与可测量的生理、生化变化间的联系。主张探讨应激引起的情绪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