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刺灸法灸法拔罐法.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件:刺灸法灸法拔罐法.ppt

(三)抽气法 操作:将抽气罐紧扣在穴位上,用抽气筒将罐中的空气抽出,使其产生负压,即能吸住。 优点:此法适用于任何部位的拔罐。 注意:以上各种方法,一般留罐10~15min,待施术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时,将罐取下。若罐大吸拔力强时,可适当缩短留罐的时间,以免起泡。 三、拔罐法的应用 操作:又称坐罐法,即拔罐后将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min,然后将罐取下。 优点:此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一般疾病均可运用。 (一)留罐法 (二)走罐法 操作:又称推罐法,用口径较大的玻璃罐,罐口要求平滑厚实,先在罐口涂一些凡士林油膏等润滑油,将罐吸拔好后,以手握住罐底,上下往返推移,至所拔皮肤潮红、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 适用: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部。 (三)闪罐法 操作:将罐拔住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上,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度。 适用:肌肉比较松弛,吸拔不紧或留罐有困难处;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证患者也适用此。 (四)留针拔罐法 操作:此法是将针刺和拔罐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操作时先针刺,待得气后留针,将罐拔上,留置10~15min,然后起罐、出针。 适用:多用于风湿病。 (五)刺血拔罐法 操作:又称刺络拔罐。即将应拔罐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罐吸拔于点刺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针后拔罐留置10~15min 适用: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痤疮、皮肤瘙痒症、丹毒、哮喘、坐骨神经痛等。 (六)药 罐 操作:先在抽气罐内盛一定的药液,常为罐子的1/2左右,常用的如生姜汁、辣椒液、两面针酊、风湿酒等,或根据需要配制,然后按抽气罐操作法,抽去空气,使罐吸附在皮肤上。 四、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一) 作 用 消肿止痛 祛风散寒 通经活络 行气活血 (二)适应范围 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发热、咳嗽、支气管哮喘及其他肺部疾患; 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腹泻、消化不良等 皮肤病:丹毒、痤疮、疮疡初起未溃等; 风湿痹痛、落枕、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一)起罐方法 操作:起罐时,用一手将火罐口边缘的皮肤轻轻按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注意:手法要轻缓,不可强行上提或旋转拔起,以免损伤皮肤 五、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拔罐的注意事项 1、拔罐应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宜拔罐。 2、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操作时动作必须做到稳、准、轻、快。 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如因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应及时处理。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和大血管分布部位,及高热抽搐者和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拔罐。 谢 谢 !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五、热敏灸 腧穴热敏化悬灸简称热敏灸,指在疾病状态下,相关腧穴对艾热异常敏感,产生一个非局部和\或表面的热感,甚至非热感(其他非相关腧穴对艾热仅产生局部和表面的热感),这些已热敏化的腧穴称为热敏化腧穴。这里的“敏”有两种含义,一是施敏部位的敏,表现为热感的空间增大或性质转变;二是靶器官的敏,表现为产生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 1、热敏化的特点 1.1热敏化的热传导特点 1.1.1透热,灸热从经穴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出现概率为60% 1.1.2扩热,灸热以施救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出现概率为75% 1.1.3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沿某一方向传导,出现概率为65%。 1.1.4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的病所处甚热,出现概率为25% 1.1.5表面不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甚热,出现概率为35% 1.1.6非热觉,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独立出现概率约10%,相兼出现概率约60% 2、热敏化在人群中的表现差异 健康人群热敏化出现率5%,而对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软组织损伤、肌筋膜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二十余种病的探查,热敏点出现率70%,疾病痊愈后热敏化率下降至10%左右。 3、热敏化出现部位与经穴定位不完全符合 陈日新等曾以30例背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体表共查出热敏化腧穴121个,与经穴定位重合率为48.76% 4、热敏化腧穴具有其自身分布规律 初步研究了20种疾病的腧穴热敏化分布规律,如面瘫在翳风、感冒在风府和上印堂,盆腔疾病在三阴交、便秘在次髎,眼科疾病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